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四飲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四飲概論
四飲之說首見於東漢張仲景《金匱要略·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》篇,乃指痰飲、懸飲、溢飲、支飲四種因水液代謝失常所致病證。此分類以病位與症候特徵為綱,為中醫辨治水飲病之重要理論基礎。
痰飲
痰飲為四飲之首,有廣狹二義。廣義泛指一切水液停聚之病;狹義專指飲停胃腸之證。《金匱要略》云:「其人素盛今瘦,水走腸間,瀝瀝有聲,謂之痰飲。」其病機多因中陽不振,運化失司,水液停聚而成。臨床見脘腹脹滿、腸鳴輒輒、嘔吐清涎、納呆便溏等症,舌淡苔白滑,脈沉弦。治宜溫陽化飲,方如苓桂術甘湯。
懸飲
懸飲指水飲停聚胸脅之證。《金匱要略》載:「飲後水流在脅下,咳唾引痛,謂之懸飲。」此證多因三焦氣化不利,水液滯留脅下所致。症見胸脅脹滿、咳唾引痛、轉側受限,甚則脅間隆起,呼吸氣促。脈象多沉弦,舌苔白膩。治當攻逐水飲,傳統用十棗湯,後世發展出控涎丹等方。
溢飲
溢飲為水飲泛溢肌表之證。《金匱要略》言:「飲水流行,歸於四肢,當汗出而不汗出,身體疼重,謂之溢飲。」其病機乃風寒外束,肺失宣降,水液不循常道而外溢肌腠。臨床表現為四肢浮腫、身體沉重疼痛、無汗惡寒,或兼咳嗽氣促。脈浮緊或沉弦,舌苔白滑。治療需發汗解表、宣肺化飲,方如小青龍湯加減。
支飲
支飲乃飲邪支撐胸膈之證。《金匱要略》謂:「咳逆倚息,短氣不得臥,其形如腫,謂之支飲。」多因肺氣壅滯,通調失職,水飲上迫胸肺所致。症見咳嗽氣逆、倚息不得平臥、胸膈脹滿、面目浮腫。脈多沉緊或弦滑,舌苔白膩。治宜瀉肺逐飲,方如葶藶大棗瀉肺湯,或合用木防己湯。
此四飲雖有不同病位與表現,然其本皆因陽氣不運,水液停聚而致。仲景創立此分類法,不僅確立辨證綱領,更為后世治療水飲病奠定基礎,展現中醫對水液代謝疾病辨證論治之獨特體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