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隱症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隱症
隱症一詞出自《金匱要略》,屬於中醫學中水飲病症的重要分類概念,其涵蓋"痰引"、"懸飲"、"溢飲"、"支飲"四種主要證型,為歷代醫家臨床辨治水飲病的重要理論依據。
四飲概念源流
《金匱要略·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》首創四飲分類,曰:"夫飲有四,何謂也?師曰:有痰飲,有懸飲,有溢飲,有支飲。"此分類法以病位與臨床表現為主要區分標準,為後世水飲病症的辨證論治奠定基礎。
四飲病理特點
1. 痰引(痰飲)
痰飲為四飲之首,其病機主要在於脾陽不足,運化失職,致使水濕停聚而成。其特徵為:
- 病位:主要停留於腸胃
- 症狀表現:胸脅支滿、嘔吐清水痰涎、腸間瀝瀝有聲
- 脈象:常見沉弦
- 治法:溫化痰飲為主,代表方劑如苓桂朮甘湯
2. 懸飲
懸飲專指水飲停聚於脅下,其病理關鍵為:
- 病位:脅下(相當於現代醫學之胸膜腔)
- 症狀特點:咳唾引痛、轉側不利、脅下脹滿
- 致病因素:多因外邪犯肺,肺失宣降,水停脅下
- 治療方法:攻逐水飲,十棗湯為經典用方
3. 溢飲
溢飲特指水濕泛溢肌表之證,其特徵為:
- 病位:四肢肌膚
- 臨床表現:身體疼重、四肢浮腫
- 病理機制:風寒外襲,水氣溢於肌表
- 治療原則:發汗利水并施,大青龍湯為代表方劑
4. 支飲
支飲乃水飲停聚胸膈,支撐上逆之證,其特點包括:
- 病位:胸膈心肺
- 主要症狀:咳逆倚息、短氣不得臥
- 病機關鍵:寒飲伏肺,肺氣上逆
- 經典治法:溫肺化飲,方如小青龍湯
四飲辨證要點
臨床鑑別四飲需掌握以下重點:
- 病位差異:痰飲在腸胃,懸飲在脅下,溢飲在肌表,支飲在胸膈
- 症狀特徵:痰飲以腸鳴為主,懸飲以脅痛為要,溢飲以浮腫為顯,支飲以咳喘為著
- 脈象區別:痰飲多沉弦,懸飲常見弦緊,溢飲多見浮緊,支飲多見沉緊
- 舌象變化:四飲皆可見舌苔白滑,但支飲多兼舌質淡胖
四飲轉化與兼夾
四飲證型在臨床上並非截然分開,常可見:
- 相互轉化:如痰飲日久可轉為支飲
- 相互兼夾:常見痰飲與支飲同現
- 病情演變:初起多為實證,久病則虛實夾雜
此四飲分類法不僅具有理論意義,更對臨床實踐具有重要指導價值,歷代醫家在此基礎上不斷發展完善,使水飲病的辨治日趨精細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