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五臟六腑咳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五臟六腑咳詳論

「五臟六腑咳」之說,首載於《黃帝內經‧素問‧咳論》,為中醫辨治咳嗽之重要綱目。其論述跳脫「咳獨主肺」之框架,提出「五臟六腑皆令人咳,非獨肺也」的整體觀,揭示咳嗽與全身氣機失調之關聯。此理論根源於臟象學說與經絡循行,強調臟腑功能失司時,其病氣可沿經脈傳變及肺,反之久咳亦能內傷臟腑,形成病理循環。


一、理論基礎

  1. 病機樞紐在肺
    肺為「華蓋之臟」,主宣發肅降,外邪侵襲或內傷氣逆,皆可致肺氣上逆作咳。然《咳論》特別指出:「皮毛先受邪氣,邪氣以从其合也」,說明外邪初客皮毛,終必內合於肺,此為外感咳之常途。
  2. 經絡傳變為徑
    足三陰經(肝、脾、腎)與手三陰經(心、肺、心包)均上循於胸,與肺氣相通。當臟腑功能失調,其邪氣可透過經絡關係干擾肺之宣肅。如《靈樞‧經脈》言:「腎足少陰之脈……其直者,從腎上貫肝膈,入肺中」,故腎虛水泛可致「咳唾有血」之腎咳。
  3. 標本互見之辯
    五臟咳多見本臟功能失調兼肺氣上逆,如「心咳」之喉中介介如梗狀,實為心經熱邪上沖咽喉所致;六腑咳則常見腑氣不降反逆,如「胃咳」之嘔逆並作,乃胃失和降、濁氣犯肺之兆。

二、五臟咳證候特點

  1. 肺咳(本臟自病)
    主證:咳而喘息有音,甚則唾血。
    病機:肺氣壅滯,宣降失常,久則絡傷血溢。
  2. 心咳
    主證:咳則心痛,喉中如物梗塞,甚則咽腫喉痹。
    病機:心火亢盛,上灼肺金,手少陰心經上挾咽故見咽喉症候。
  3. 肝咳
    主證:咳引兩脅下痛,不可轉側。
    病機:肝氣鬱結化火,木火刑金,足厥陰經布脅肋故痛引兩脅。
  4. 脾咳
    主證:咳而右脅下痛,隱隱引肩背,甚則不可動。
    病機:脾濕生痰,上貯於肺,足太陰經絡貫膈,故痛牽肩背。
  5. 腎咳
    主證:咳則腰脊相引而痛,甚則咳涎。
    病機:腎虛寒水上泛,足少陰經貫脊,故腰脊痛;腎主液,寒凝則涎涌。

三、六腑咳證候特點

  1. 胃咳
    主證:咳而嘔,嘔甚則長蟲出。
    病機:胃氣上逆,濁邪犯肺,蟲因胃虛而動。
  2. 膽咳
    主證:咳嘔膽汁,口苦脅滿。
    病機:膽鬱犯胃,木橫乘土,膽汁逆流。
  3. 大腸咳
    主證:咳而遺矢(大便失禁)。
    病機:肺大腸相表裏,肺氣不斂則大腸滑脫。
  4. 小腸咳
    主證:咳而失氣(排氣),氣與咳俱出。
    病機:小腸受盛失職,清濁不分,氣機下泄。
  5. 膀胱咳
    主證:咳而遺溺。
    病機:膀胱不約,上虛不能制下,足太陽經別入肛故咳則尿出。
  6. 三焦咳
    主證:咳而腹滿,不欲食飲。
    病機:三焦氣化不利,水穀之道壅滯,中焦斡旋失司。

四、辨證深義

此分類非指臟腑本身能咳,而是透過「經脈—臟腑—體竅」的聯繫,呈現咳嗽伴隨的系統性病變。如《咳論》所云:「久咳不已,則三焦受之」,說明咳嗽日久必傷氣機,終致三焦決瀆失常。臨證時須察咳之兼症,辨其病位之標本,如腎咳之腰酸、膀胱咳之遺溺,皆為經氣逆亂之外候,亦為遣方用藥之樞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