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宿疾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宿疾
宿疾,又稱「久病」或「舊疾」,為中醫術語,指人體長期存在、反覆發作或難以根治的疾病,與新近發生的「新病」相對。此概念源於中醫對疾病傳變與體質變化的觀察,強調疾病纏綿日久,已深入經絡臟腑,形成特定的病理基礎,甚至影響氣血運行與陰陽平衡。
中醫對宿疾的認識
- 病機特點
宿疾多因正氣虛弱、邪氣伏留所致。患者或因先天稟賦不足,或因後天調養失當,導致正氣無法徹底驅邪,邪氣潛伏體內,遇外感、情志刺激、勞累等因素則誘發。如《黃帝內經》所述:「邪之所湊,其氣必虛」,宿疾常與體質虧虛互為因果。 -
病理層次
宿疾的病位較深,可能涉及「痰飲」、「瘀血」、「氣滯」等病理產物積聚。例如:- 痰飲宿疾:久病肺脾腎功能失調,水液代謝障礙,形成痰濕壅滯,表現為咳喘反覆、胸悶苔膩。
- 瘀血宿疾:氣虛或寒凝導致血行不暢,瘀阻脈絡,常見於痛症(如痹證)、婦科症瘕等。
-
與臟腑的關聯
宿疾多與特定臟腑功能失調相關:- 肝鬱宿疾:情志不遂致肝氣鬱結,日久化火或夾瘀,引發脅痛、眩暈。
- 脾虛宿疾:脾胃虛弱則化生不足,濕濁內停,可見長期腹瀉、食少倦怠。
宿疾的治療原則
中醫強調「治病求本」,針對宿疾需標本兼治:
- 扶正固本:以補益氣血、調理臟腑為主,如用黃芪、人參培補元氣。
- 活血化瘀:如桃仁、紅花消散久病瘀阻。
- 化痰祛濕:如半夏、茯苓化解痰濕膠結。
- 緩圖其功:宿疾非短期可癒,需循序漸進調整用藥,忌峻猛攻伐。
宿疾的形成與治療,體現中醫「既病防變」的養生觀,重視整體調理以改善長期病理狀態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