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少腹硬滿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少腹硬滿

定義與表現

少腹硬滿,指臍以下部位(即少腹)觸之堅硬,且有脹滿不適之感。此症多因氣血、水濕等病理產物阻滯於下焦,導致局部經絡不通,進而出現硬滿之象。若患者僅感脹滿拘急,按之不硬,則稱為「少腹急結」,二者雖類似,然病理輕重及病機深淺有所不同。

病因病機

少腹硬滿的形成,主要與瘀血邪熱水濕等因素相關,其病機可分為以下兩大類:

1. 蓄血證

蓄血證乃因瘀熱互結,阻滯於下焦少腹所致,屬實證範疇。其成因包括:

  • 外感熱邪內傳,與血搏結,形成瘀熱。
  • 情志不遂,氣滯血瘀,日久化熱。
  • 跌仆損傷,導致局部瘀血停積。

此類患者除少腹硬滿外,常見疼痛拒按神志異常(如狂躁、譫語)、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脈沉澀等表現。由於瘀阻下焦,未影響膀胱氣化,故小便通常通利

2. 蓄水證

蓄水證因膀胱氣化失司,水濕停聚下焦而成,其病機與水液代謝失常密切相關。常見原因如下:

  • 外感寒濕,影響膀胱與三焦氣化。
  • 脾虛失運,水濕下注,積聚於少腹。
  • 腎陽不足,無法溫煦水液,導致水飲內停。

蓄水證患者除少腹硬滿外,多伴小便不利口渴不欲飲舌苔白膩脈沉濡等表現,嚴重者甚至出現水腫。

辨證要點

臨床區分蓄血與蓄水證,關鍵在於以下幾點:

  1. 小便利與不利

    • 蓄血證:小便通利,因瘀血未阻礙膀胱氣化。
    • 蓄水證:小便不利,乃水濕停滯,膀胱氣化受阻。
  2. 神志狀態

    • 蓄血證:瘀熱上擾心神,可見煩躁、如狂等症。
    • 蓄水證:通常無明顯神志變化。
  3. 舌脈特徵

    • 蓄血證:舌紫暗、有瘀點,脈沉澀或結代。
    • 蓄水證:舌淡胖、苔白滑,脈沉濡或遲。

相關經典論述

  • 《傷寒論》中提及蓄血證,如「太陽病不解,熱結膀胱,其人如狂,血自下,下者愈。其外不解者,尚未可攻,當先解其外;外解已,但少腹急結者,乃可攻之,宜桃核承氣湯」。
  • 蓄水證則見於五苓散證,如「太陽病,發汗後,大汗出,胃中乾,煩躁不得眠,欲得飲水者,少少與飲之,令胃氣和則愈;若脈浮,小便不利,微熱消渴者,五苓散主之」。

治療方向

少腹硬滿之治則需依證型而異:

  • 蓄血證:以活血化瘀為主,如桃核承氣湯、抵當湯等方。
  • 蓄水證:以利水滲濕為法,如五苓散、真武湯等加減。

此外,若兼氣滯者,可配伍行氣之品;若寒濕困阻,則需溫陽化濕。

少腹硬滿一症,雖病位居下,然其病機涉及氣血水濕之變,故臨床需細辨其因,方能準確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