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胸下結硬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胸下結硬
「胸下結硬」為中醫病證名詞,指胸膈部位出現脹滿、痞硬,或伴疼痛之症。其病位在「膈間」,即胸腹交界之處,屬三焦之「中焦」範疇。此證多因氣機壅滯、痰濕凝結,或寒熱錯雜阻遏胸陽所致,與脾胃、肝膽功能失調密切相關。
病因病機
- 痰熱互結:
多因平素飲食不節,過食肥甘厚味,釀生痰濕;或外感邪熱,痰濕與熱邪搏結於胸膈,阻遏氣機,形成痞硬。《傷寒論》中「小陷胸湯證」所述「心下痞,按之痛」,即屬此類,痰熱膠結可致胸下窒悶、拒按。 - 脾胃虛寒誤下:
若素體脾胃虛弱,中陽不足,復因誤用攻下之法(如瀉藥),致寒邪內陷、陽氣更傷。寒凝氣滯,升降失司,則胸下痞硬,《傷寒論》「痞證」之成因即與此相關,如甘草瀉心湯證所述「心下痞硬而滿」。 - 肝鬱氣滯:
情志不遂,肝氣鬱結,橫逆犯胃,導致胸脅脹滿,氣滯日久可化火,或與痰濕相結,形成胸下硬滿。此類證候常兼見噯氣、煩躁,脈弦等症。
辨證分型
- 實證:
痰熱結胸者,症見胸下硬滿拒按、口苦黏膩、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;氣滯血瘀者,則疼痛固定、按之加劇,舌暗或有瘀斑。 - 虛實夾雜:
脾胃虛寒兼氣滯者,胸下痞硬綿綿,喜溫按,伴食少乏力,舌淡苔白。
治療原則
- 痰熱結胸:治宜清熱化痰、寬胸散結,方如小陷胸湯(黃連、半夏、栝蔞實)。
- 寒熱錯雜:宜辛開苦降、調和脾胃,方選半夏瀉心湯加減(半夏、黃芩、乾薑、人參)。
- 肝鬱氣滯:以疏肝解鬱為主,配合理氣化痰,可用柴胡疏肝散合二陳湯。
古籍論述
《金匱要略》提及「胸痹」之「胸滿脅下逆搶心」,與胸下結硬有相通之處;《醫宗金鑒》亦載痰飲結聚胸膈,可致「痞硬如盤」。此證須與「結胸」「痞滿」等鑑別,其關鍵在於病位與病性之深淺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