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瞳子高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瞳子高
瞳子,又稱「瞳人」,即目睛正中能視物的部位,為肝腎精氣所注。瞳子高,指目睛上視而不轉動,屬於中醫眼科與經絡辨證之範疇。此症多因太陽經氣不足,或肝風內動、痰熱上擾所致,常見於急重病證,如驚風、癲癇或中風閉證,亦可能伴隨「戴眼」(雙目固定上視)之危候。
中醫病機與經絡關聯
《靈樞·經脈》提及足太陽膀胱經「起於目內眥」,其經氣上濡目系,若經氣虛衰或受邪阻滯,可致瞳子高舉。太陽為六經之首,主一身之表,若外感熱病邪傳經絡,或內傷肝陽亢逆,皆可引發筋脈拘急,牽引目睛上視。此外,肝開竅於目,肝風內動時,風陽挾痰火上攻,亦會擾動目系而見此症。
證候辨析
- 太陽經虛證:多因氣血虧虛,經脈失養,症見瞳子高而面色晄白,脈沉細。
- 熱極生風證:見於溫病熱入營血,高熱神昏伴瞳子高,舌絳脈數。
- 痰迷心竅證:痰濁蒙蔽清竅,目睛上視兼喉中痰鳴,苔膩脈滑。
歷代醫家如張仲景《傷寒論》論及「瘛瘲」(抽搐)時,亦描述類似症狀,並從風、火、痰、虛等角度論治。
古籍記載
《證治準繩·七竅門》指出:「瞳子高者,目睛上竄,甚則反折」,強調其與肝風關係密切。明代《針灸大成》則以刺灸太陽經穴如「睛明」「攢竹」通調經氣,配合太衝、風池等穴平肝熄風。瞳子高若見於小兒急驚風,古籍多從心肝積熱立論,如《小兒藥證直訣》以瀉青丸清肝瀉火。
此症雖属形體局部表現,實反映臟腑經絡整體失衡,臨床須四診合參,辨析標本虛實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