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不能眴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不能眴

不能眴,又稱「目不能轉」、「眼珠不動」,指眼球凝滯不能自由轉動之症候。此症源自中醫理論體系,與臟腑、經絡、氣血密切相關,尤以肝、心、腎三臟功能失調為主要病機。

中醫病機與理論基礎

  1. 精血虧虛,筋脈失養
    《靈樞·大惑論》言:「目者,五臟六腑之精也。」眼之轉動有賴筋脈濡養,而肝主筋、藏血,若平素血虛,或發汗過多,津液耗傷,則精血不足,導致筋脈失於濡潤,眼球轉動受阻。此類患者常伴頭暈目眩、面色淡白、舌淡脈細等血虛之象。
  2. 肝風內動,經絡拘急
    肝為風木之臟,若情志抑鬱或陰虛陽亢,肝風上擾目系,可致眼球轉動不利。如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所云:「諸風掉眩,皆屬於肝。」臨床可見肢體顫動、頭痛目赤、脈弦數等風陽上擾之症。
  3. 痰濕阻絡,氣機窒塞
    痰濕瘀阻目絡,亦能導致眼球轉動不靈。《證治準繩》指出:「痰濕壅滯,清陽不升,則目為之不明,為之不動。」此類患者多見胸悶痰多、舌苔厚膩、脈滑等痰濕內蘊之徵。
  4. 陽明經熱,熱極生風
    陽明經行於面,若胃熱熾盛,熱極生風,風火相煽,可上攻目系而使眼球固定。張仲景《傷寒論》提及「陽明病,目疼鼻乾,不得臥」,熱盛時可見高熱、煩渴、脈洪大等陽明經證。

辨證分型與治療原則

  1. 血虛風燥證

    • 主症:眼球轉動遲澀,或完全不能轉動,伴頭暈眼花、面色無華。
    • 治則:養血息風,濡潤筋脈。
    • 方藥:四物湯加鉤藤、天麻等。
  2. 肝風上擾證

    • 主症:眼球僵直,轉動困難,兼見頭痛、煩躁易怒。
    • 治則:平肝息風,清熱鎮痙。
    • 方藥:羚角鉤藤湯或天麻鉤藤飲加減。
  3. 痰濕阻絡證

    • 主症:眼球轉動不靈,視物昏蒙,胸悶納呆。
    • 治則:化痰通絡,健脾祛濕。
    • 方藥:半夏白朮天麻湯合溫膽湯化裁。
  4. 陽明熱盛證

    • 主症:突發眼球固定,高熱煩渴,面赤大汗。
    • 治則:清泄陽明,解毒息風。
    • 方藥:白虎湯合紫雪丹加減。

經絡針灸療法

針灸治療以疏通經氣、調和氣血為主,常取足厥陰肝經、足少陽膽經、手陽明大腸經等相關穴位,如:

  • 太衝風池:平肝息風。
  • 合谷睛明:通絡明目。
  • 足三里豐隆:健脾化痰。

不能眴一症,雖以眼球轉動障礙為外顯,然其病本在內臟氣血失調。歷代醫家強調「治病求本」,臨證需細察病因,區分虛實,方能對證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