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眴目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眴目

定義
眴目,又稱「目瞤」,指眼珠轉動不定或視物昏花發黑之症。此症名首見於《黃帝內經》,屬中醫「目病」範疇,多與肝、腎、氣血功能失調相關,反映內在臟腑精氣失衡。

病機與中醫理論

  1. 肝血不足,虛風內動
    肝開竅於目,肝血虧虛則目失所養,如《靈樞·大惑論》云:「目者,肝之官也。」肝血不足可致眼瞼顫動、視物模糊,甚則眼前發黑,伴眩暈、肢麻等症。
  2. 腎精虧損,髓海空虛
    腎藏精,精生髓匯聚於腦。《證治準繩》指出:「瞳神屬腎,腎水虛則視物不明。」腎精不足可致目睛轉動無力、視物昏矇,兼見耳鳴、腰膝酸軟等腎虛之象。
  3. 痰濁上擾,清竅蒙蔽
    痰濕內蘊,上蒙清陽,阻遏目絡氣機,亦可引發眴目,症見眼瞼瞤動、視物如霧,伴頭重胸悶、苔膩等痰濕證候。
  4. 氣血兩虛,目失濡養
    《諸病源候論》提及:「血氣虛則目疏疏無所見。」過勞耗氣或失血過多,致氣血不升,目絡失充,表現為眼目昏花、倦怠乏力。

古籍記載

  • 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:「諸風掉眩,皆屬於肝。」說明肝風內動與目瞤相關。
  • 《銀海精微》論及:「目者,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。」強調臟腑精氣對視功能之影響。

辨證要點
臨床須辨虛實:

  • 虛證:肝腎陰虛、氣血不足為主,症見視力漸減、目乾澀。
  • 實證:痰濕或肝陽上擾所致,多見目脹、頭痛。

此症需結合全身症狀與舌脈,審因論治,如滋肝補腎、化痰通絡等法,體現中醫「整體辨治」特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