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身瞤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身瞤動

身瞤動,又稱「筋肉瞤動」,指身體肌肉不自主地牽掣、跳動或顫動的現象。此症在中醫理論中多與氣血失調、陰陽失衡相關,其病機可歸納為以下幾類:

  1. 發汗太過,氣陰兩傷
    過度發汗(如外感病誤治或劇烈運動後)易耗損陽氣與陰液。《傷寒論》提到「發汗過多,其人叉手自冒心,心下悸,欲得按者」,此為汗後心陽虛損之證;若氣陰俱傷,筋肉失於濡養,則見身瞤動。陽氣虛則推動無力,陰液虧則筋脈失潤,二者皆可導致肌肉瞤動不安。
  2. 陽虛氣弱,津液不化
    陽氣具有溫煦與氣化功能,若陽虛(如脾腎陽虛),則津液生成與輸布受阻,《內經》云「陽氣者,精則養神,柔則養筋」,陽氣不足時,筋肉失於溫養,兼之津液虧虛,故見瞤動。此類患者多伴畏寒、乏力、舌淡胖等陽虛之象。
  3. 血虛風動
    肝藏血,主筋。若血虛(如失血或久病),肝血不足則筋脈失養,虛風內動而見筋肉瞤動,類似「血虛生風」之機轉。《金匱要略》中「血痹虛勞」篇亦提及血虛致「風痹」的相關論述。
  4. 痰濕阻絡
    痰濕內停,阻遏經絡,氣血運行不暢,局部筋肉失養亦可導致瞤動。此類患者多見體胖、苔膩等痰濕徵象,瞤動部位多局限,與氣陰兩傷之全身性瞤動有別。

辨證要點

  • 陽虛型:瞤動伴畏寒、四肢不溫、舌淡苔白。
  • 陰傷型:瞤動兼口乾、心煩、舌紅少津。
  • 血虛型:瞤動見於肢端,面色蒼白,脈細弱。
  • 痰濕型:瞤動局部,體倦脘痞,苔厚膩。

此症需與「抽搐」「震顫」區別:身瞤動多為輕微、局部的肌肉跳動,而抽搐與震顫則屬動風重症,幅度較大且多伴神志異常。歷代醫家如張仲景、李東垣等均對此症有相關論述,並提出溫陽、滋陰、補血等治法,臨床須結合整體脈證審因論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