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痙病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痙病

痙病為中醫病證名,泛指因外感或內傷導致筋脈失養,以背強反張、口噤不開為主要表現的病症。其名首見於《黃帝內經》,《金匱要略》更進一步區分為「剛痙」與「柔痙」,並詳述其病因病機與證候特點。

病因病機

痙病多由六淫外襲內傷陰血所致:

  1. 外邪化燥生風:風寒濕邪侵犯經絡,鬱而化熱,灼傷津液,筋脈失濡;或熱入陽明,劫耗陰液,引動肝風。
  2. 陰虛風動:熱病久耗真陰,或誤汗、誤下後陰血虧虛,虛風內擾,筋脈拘急。
  3. 痰瘀阻絡:產後失血、金創外傷,致瘀血內停,或痰濁凝滯,阻塞筋脈氣機。
  4. 小兒先天不足:如「臍風」因斷臍不潔,風毒內侵,發為驚痙。

臨床上,熱極生風陰虛動風為兩大關鍵病機,與肝、心、陽明經關係密切。

主要證候

  • 剛痙:外感風寒,腠理閉塞,症見發熱無汗、惡寒、頸項強直、四肢抽搐,脈浮緊。
  • 柔痙:風邪化熱,津傷筋急,症見發熱汗出、頭痛項強、手足攣急,脈沉遲。
    若熱毒熾盛,則見身熱足寒、面赤目赤、獨頭動搖;陰虛者多伴舌紅少苔、脈細數

分類與相關病症

  1. 外感痙病:如「暑痙」因暑熱熾盛,引動肝風;「濕痙」因濕邪黏滯,經絡壅塞。
  2. 內傷痙病
    • 產後發痙:因氣血驟虛,風邪乘襲,或瘀血內阻。
    • 破傷風:外傷後風毒從創口侵入,發為角弓反張、苦笑面容。
  3. 小兒痙證:如「臍風」以唇青口撮、牙關緊閉為特徵。

治療原則

痙病屬急證,中醫重視辨邪正虛實

  • 實證:清熱熄風(如羚角鉤藤湯)、祛風化痰(如玉真散)。
  • 虛證:滋陰養血(如大定風珠)、益氣溫陽(如附子理中湯加減)。
    外治可配合針灸,取風池、合谷、太衝等穴以通絡止痙。

古籍論述

  • 《靈樞‧經筋》云:「經筋之病,寒則反折筋急。」
  • 《金匱要略》指出:「太陽病,發熱無汗,反惡寒者,名曰剛痙……太陽病,發熱汗出,而不惡寒,名曰柔痙。」

痙病情況複雜,臨床須結合四診,明辨寒熱虛實,方能對證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