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蓄血證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蓄血證
蓄血證係傷寒論中太陽腑證之一,屬外感熱病傳變過程中,表邪入裡化熱,與血相搏,瘀熱互結之證候。其病機關鍵在於「瘀熱蓄於下焦」,病位多涉及少腹、血室及心神,臨床特徵鮮明,宜從病因、證候及治法深入剖析。
一、病因病機
《傷寒論》載「太陽隨經,瘀熱在裡」,乃因太陽表證未解,邪熱循經內傳,與下焦潛伏之瘀血相互搏結。此瘀血或緣於素體血瘀,或由熱傷血絡所致。瘀熱膠著少腹,阻礙氣機,上擾神明,遂成蓄血之證。
二、證候特點
- 少腹證:瘀熱結於下焦,故見少腹脹滿硬痛,按之拘急,甚則堅硬如板,此與水蓄膀胱之「蓄水證」不同,可據小便自利(無尿滯)鑑別。
- 神志證:輕者煩躁不安、言語錯亂;重則「如狂」「發狂」,乃因心主血脈,瘀熱上沖,擾亂心神。
- 熱象與血瘀徵:身熱不退、入夜加劇,或伴發黃疸而色澤瘀暗(熱瘀熏蒸膽汁外溢);舌質深絳或紫暗,脈沉結或澀,均為瘀熱內結之象。
三、證型辨析
- 桃核承氣湯證:瘀熱初結,少腹急結而未至硬滿,神志如狂,屬「蓄血輕證」,治當瀉熱逐瘀。
- 抵當湯(丸)證:瘀結深重,少腹硬滿拒按,發狂或身黃,脈沉微,為「蓄血重證」,需峻下瘀血。
四、治法方藥
遵循「血實者宜決之」原則,以破血逐瘀為主,佐以瀉熱:
- 桃核承氣湯:桃仁活血,桂枝通陽,大黃、芒硝瀉熱,甘草緩急,適用於瘀熱初結而正氣未虛者。
- 抵當湯:水蛭、虻蟲蟲類藥直入血絡搜瘀,大黃、桃仁輔助攻逐,專治瘀結頑固之候;體弱者可用抵當丸緩攻。
五、類證鑑別
需與「蓄水證」區分:蓄水者屬氣分病,小便不利、口渴;蓄血則小便自利、神志異常。另與「熱入血室」相辨,後者見於婦女經期感邪,寒熱交作、譫語,治宜小柴胡湯加活血藥。
附:蓄血發黃機理
《傷寒論》云:「太陽病,身黃……小便自利,其人如狂者,血證諦也。」此黃疸非濕熱熏蒸所致,乃因瘀熱阻滯,營氣不布,膚見黯黃,必伴瘀血脈證,治當活血以退黃。
蓄血證充分體現中醫「異病同治」思想,凡瘀熱內結,無論外感內傷,皆可參此證治,後世更擴展應用於癥瘕、痛經等病,示範了傷寒理論對雜病之指導價值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