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痘生舌上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痘生舌上
病名:痘生舌上,係指痘瘡發於舌體表面,導致舌部腫脹疼痛、飲食難嚥之病證。此症多見於小兒痘瘡(如天花、水痘等)病程中,因邪熱熾盛,上炎於舌所致。
病因病機:
中醫認為,痘瘡本屬外感熱毒之邪,若正氣不足或熱毒過盛,邪氣可循經上攻,蘊結於舌。舌為心之苗,又屬脾之外候,心脾積熱或肺胃火燔,皆可導致熱毒聚於舌面,發為痘疹。其特徵為舌上出現紅腫痘粒,甚則潰破成瘡,伴隨口乾、煩躁、吞嚥困難等症。
臨床表現:
- 舌面症狀:舌體出現紅腫痘粒,或呈簇狀分布,嚴重者可潰爛生瘡,表面覆蓋黃白色腐膜。
- 全身症狀:多伴隨高熱、口渴、咽喉腫痛、小便短赤、脈洪數等熱毒熾盛之象。
治療方法:
-
外治:
- 先以淡鹽湯或甘草湯漱口,清潔舌面。
- 繼用清熱解毒、燥濕斂瘡之藥外敷,如:
- 黃柏蜜調方:黃柏、苦參、元參等分研末,以蜂蜜調勻,塗於患處,可清熱解毒、消腫止痛。
- 冰硼散:適用於潰瘍明顯者,能清熱化腐生肌。
-
內治:
- 以清瘟敗毒散為主方,此方源自《疫疹一得》,具清氣涼血、瀉火解毒之效,適用於熱毒充斥氣血之證。
- 若心火偏亢,舌尖紅赤甚者,可加黃連、梔子以清心瀉火;若脾胃積熱,舌苔厚膩,可加石膏、知母以清胃熱。
辨證要點:
治療需辨明熱毒之輕重及所涉臟腑。若痘瘡密布、舌體紫暗,為血分熱毒壅滯,可配合犀角地黃湯涼血解毒;若舌腫脹甚、痰涎壅盛,則需佐以化痰散結之品,如貝母、瓜蔞等。
古籍參考:
《瘍科活人書》提及:「痘發於舌,熱毒上衝,當急瀉心脾之火。」《醫宗金鑒》亦載:「舌上生痘,宜清解上焦,外以涼藥敷之。」均強調清熱解毒、內外並治之原則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