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手足躁擾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手足躁擾

手足躁擾,指患者手腳持續擾動不安,難以靜止之症。此症在中醫理論中可分為實證虛證兩大類,其病因病機及臨床表現迥異,需仔細辨證。

實證手足躁擾

實證多因內熱熾盛,熱擾心神,致煩躁不寧,手足躁動,甚則不能安臥。其病機與陽明腑實熱入營血相關:

  1. 陽明腑實證:熱邪內結腸胃,腑氣不通,常見身熱口渴、腹脹痛拒按、大便秘結、舌紅苔黃燥、脈洪數或沉實。熱極擾神,故見手足躁擾,甚則譫語。
  2. 熱入營血證:溫病熱邪深入營血,擾動心神,可見高熱夜甚、神昏譫語、斑疹隱隱、舌絳少苔,手足躁擾為熱毒內擾之象。

此類證型常用清熱瀉火通腑泄熱之法,如白虎湯、承氣湯類方劑,或清營湯、犀角地黃湯等涼血解毒之劑。

虛證手足躁擾

虛證多見於危重病後期,因元氣大傷、陰陽離決,心神失守所致。其特點為躁擾動作無意識,伴隨虛衰之象:

  1. 陽氣欲脫證:久病或大汗、大瀉後,陽氣外越,見手足躁擾、肢冷麵白、冷汗淋漓、脈微欲絕,屬「陰躁」範疇,需急予回陽固脫,如四逆湯、參附湯。
  2. 陰竭陽亢證:熱病耗傷真陰,虛陽浮越,可見手足蠕動、躁擾不寧、低熱顴紅、舌紅少津、脈細數,治宜滋陰潛陽,如大定風珠、三甲復脈湯。
  3. 神不自主證:重病末期,元神渙散,出現循衣摸床、撮空理線等無意識動作,多伴神昏氣弱,為臟腑精氣耗竭之危候。

辨證要點與鑑別

  • 實證躁擾多伴熱象(高熱、便秘、口渴),動作有力;虛證躁擾多見無意識動作,伴畏寒、脈微等虛寒徵象。
  • 臨床上需與肝風內動之手足抽搐、癲狂之精神躁動區分,後者多以情志失常為主,病位在肝膽或心神。

手足躁擾為中醫急重症常見症狀之一,實證多責之於熱邪亢盛,虛證則關乎陰陽氣血衰亡,其辨治核心在於察熱虛、分標本,方能對證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