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懊儂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懊儂
懊儂,語出《傷寒論》,為中醫術語,用以描述患者自覺胸膈或心窩部位有灼熱、嘈雜、煩悶不寧之感。清代醫家汪必昌於《醫階辨證》中具體闡述其特徵:「懊儂之狀,心下熱如火灼不寧,得吐則止」,意指此症表現為胸膈間如火灼燒,煩擾難安,而嘔吐後症狀或可暫時緩解。因病位多見於心窩處,故亦稱為「心中懊儂」。
病因病機
懊儂之症,主要因外邪內擾,邪熱鬱於胸膈所致。其成因多與治療失當相關,如太陽表證發汗過度,或誤用瀅下之法,致表邪內陷,化熱擾及上焦。邪熱鬱結於胸膈,上灼心神,下犯胃腑,故生煩熱嘈雜之感。此外,濕熱蘊結、痰火擾胸,或陽明腑實熱邪上衝,亦可能誘發此症。《傷寒論》中梔子豉湯證即為熱鬱胸膈致懊儂之典型例證,方中以梔子清熱除煩,豆豉宣散鬱熱,共奏透邪解鬱之效。
臨床表現與鑑別
患者自覺胸中或胃脘灼熱悶亂,坐臥不安,甚者伴口苦、咽乾、欲嘔等症。其與「痞滿」之區別在於:懊儂以熱感、煩躁為主,痞滿則以脹悶堵塞為特徵;與「嘈雜」相比,懊儂病位偏上,多屬實熱,而嘈雜可能夾雜虛證或痰濕。臨床上,急性熱病(如風溫、暑濕)或胃腸炎病程中,若見邪熱壅滯胸膈之證,皆可出現懊儂。
治法與方藥
根據病機不同,懊儂的治療以清透鬱熱、宣暢氣機為原則。
- 熱鬱胸膈:方選梔子豉湯(梔子、淡豆豉),若兼氣逆嘔惡,可合橘皮竹茹湯;熱重者加黃芩、黃連。
- 陽明熱結上擾:若便秘煩躁,宜承氣湯類通腑瀉熱。
- 痰熱互結:症見苔黃膩、脈滑數,可用小陷胸湯(黃連、半夏、瓜蔞實)清熱化痰開結。
典籍記載
《傷寒論‧太陽病篇》云:「發汗吐下後,虛煩不得眠,若劇者,必反覆顛倒,心中懊儂,梔子豉湯主之。」指出此症常見於汗下後之變證,屬無形邪熱鬱擾。後世溫病學派亦將懊儂納入「上焦熱鬱」範疇,如《溫病條辨》以清營涼膈法治之。
懊儂一證,雖以實熱居多,然臨證需辨其兼夾,審因論治,方可切中病機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