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懊儂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懊儂,出自《傷寒論》。汪必昌《醫階辨證》稱:「懊儂之狀,心下熱如火灼不寧,得吐則止」。這是胸膈間自覺有一種燒灼嘈雜感的症狀。因病位在胸膈心窩部位,故又稱為「心中懊儂」。

病因多由於表證發汗不得法,或因誤用瀉下,致外邪入裏,留於胸膈,擾及胃腑所致。可見於急性熱病或胃腸炎的病程中。

《傷寒論》原文:

太陽病,發汗後,大汗出,胃中乾嘔,心下痞,乾屎硬,發熱煩躁,大渴,脈洪大者,名曰懊儂。

懊儂,是一種急性熱病的症狀,以胸膈間自覺有一種燒灼嘈雜感為特徵。其病因多由於表證發汗不得法,或因誤用瀉下,致外邪入裏,留於胸膈,擾及胃腑所致。可見於急性熱病或胃腸炎的病程中。

臨床表現主要有:

  1. 胸膈間自覺有一種燒灼嘈雜感,如火在胸中燃燒,或如水在胸中翻騰,十分難受。
  2. 心下痞滿,按之不痛,但有灼熱感。
  3. 乾嘔,吐黃色或白色粘液痰。
  4. 大便乾燥,不成形。
  5. 發熱,煩躁,口渴,脈洪大。

治療以清熱解毒、利濕和胃為主。可用黃連解毒湯、清胃散、保和丸等。

需要注意的是,懊儂是一種急性熱病的症狀,如果不及時治療,可能會發展為更嚴重的疾病,如胃腸炎、肺炎等。因此,如果出現了上述症狀,一定要及时就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