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躁狂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躁狂

定義
「躁狂」為中醫神志失常證候之一,其名由「躁」與「狂」二者組合而成。「躁」指手足躁動不寧、舉止失度;「狂」則表現為言語錯亂、精神亢奮、妄作妄為,甚或罵詈不避親疏。此證多因臟腑氣血失和,致陽熱亢盛或痰濁瘀血擾神而成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肝經熱盛
    肝主疏泄,性喜條達。若情志鬱結化火,或外邪入裡化熱,導致肝火熾盛,火性上炎,擾動心神,則見煩躁易怒、喧鬧不寧、面赤目紅等症。
  2. 痰火上擾
    素體痰濕內蘊,復因惱怒激動,痰濁與火邪相搏,上蒙清竅。症見狂妄多語、喉間痰鳴、苔黃膩、脈滑數,屬「痰火擾心」之實證。
  3. 陽明熱盛
    陽明經多氣多血,若邪熱內傳陽明,腑實燥結,熱極生火,上攻心神。臨床可見高熱煩渴、腹滿便閉、譫語狂躁,甚則登高而歌、棄衣而走。
  4. 穢濁上干
    濕熱穢毒之邪內侵,或脾胃運化失常,濁邪上犯,壅塞心竅。患者多見神昏譫妄、口中濁氣熏人、舌苔垢膩,此類證候常見於溫病或癲癇重症。
  5. 瘀熱上衝
    下焦蓄血,或久病入絡,瘀血內停,鬱而化熱,瘀熱循經上擾心神。症見狂躁不安、少腹硬滿、唇舌紫暗,脈沉澀,屬「血瘀發狂」之證。

證候特點

  • 實證為主:多因火、痰、瘀等邪實壅盛,發病急驟,表現亢奮激烈。
  • 神志異常:輕者煩躁多言,重者打人毀物,不識親疏,言行無序。
  • 兼症辨別:伴隨症狀如口渴、便秘、痰鳴、瘀斑等,可作為辨證分型依據。

中醫理論延伸
《黃帝內經》提及「諸躁狂越,皆屬於火」,強調火邪為致病關鍵。清代《醫林改錯》則補充瘀血致狂之說,完善「氣、血、痰、火」交互為病的機轉。此證與西醫學「雙相情感障礙」或「精神分裂症」部分表現相似,然中醫治療首重辨證,針對病機採用清熱瀉火、化痰開竅、活血逐瘀等法,如「生鐵落飲」治痰火狂、「桃核承氣湯」治瘀血發狂,體現「同病異治」原則。

(全文以中醫專業術語統一表述,未納入現代醫學對照及治療建議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