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瞀瘛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瞀瘛
「瞀瘛」乃中醫病證名詞,由「瞀」與「瘛」兩症並見而得名。此症多因火熱熾盛,上擾心神,引動肝風所致,屬內風範疇,常見於溫病、熱極生風或痰火擾神等證候。
瞀
「瞀」意指視物昏花模糊,甚或神識昏蒙不清。《黃帝內經》提及「諸熱瞀瘛,皆屬於火」,強調火邪上炎可致神明被擾,表現為頭目不清、視覺障礙。此症與心、肝關係密切,因心主神明,肝開竅於目,火熱上攻時,心肝受灼,神光不斂,故見目眩瞀悶。
瘛
「瘛」即筋脈拘急抽搐,或稱「瘛瘲」,屬肝風內動之象。《張氏醫通》云:「瘛者,筋脈拘急也;瘲者,筋脈弛縱也。」臨床可見手指屈伸不利、肢體顫動,甚或角弓反張。肝主筋,熱極生風或陰虛風動時,肝失濡養,筋脈失和,因而攣急抽掣。
病機與證候
瞀瘛多因邪熱熾盛,燔灼肝經,風火相煽,上干清竅,下擾筋脈。其病機關鍵在於:
- 火熱擾神:心火亢盛或熱入營血,神明不安,兼見煩躁譫語。
- 肝風內動:熱極生風或陰虛動風,筋脈失養,拘攣瞀冒。
此症常見於溫病極期、中風閉證或癲癇發作,亦見於小兒高熱驚風。若兼痰濁,可見喉中痰鳴;若陰虛為本,則見舌紅少津、脈細數。
相關典籍論述
- 《靈樞·熱病》:「熱病數驚,瘛瘲而狂。」
- 《溫病條辨》:「熱極生風,風火相搏,則為瞀瘛。」
綜言之,瞀瘛為火熱風痰交織之重症,辨證需分虛實,實者清熱熄風,虛者滋陰潛陽,皆當以平肝定搐為要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