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痘疳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痘疳,古病名也,乃中醫典籍中依皮疹形態特徵而命名之疾,即今人所稱「天花病」。此疾自古為患,屬瘟疫熱病範疇,其名見於《醫宗金鑒》等古籍,乃外感時行疫毒,內蘊濕熱,搏於肌腠而發。
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痘疳之發,主因「戾氣」(疫癘之毒)自口鼻而入,客於肺胃二經。肺主皮毛,胃主肌肉,疫毒鬱而化火,燔灼營血,外竄肌表,遂成紅斑;繼而毒邪蒸腾,挾濕濁上壅,皮膜之間氣血壅滯,則見疱疹灌漿。其病勢深重者,多因正虛毒熾,內陷心包,或耗傷真陰所致。

證候特徵
痘疳之疹,古稱「正痘」,與水痘(「水花」)有別。其疹初起如粟,根盤紅暈緊束,頂白而堅,漸次隆起如豆,故得「痘」名;疳者,言其毒邪蝕傷肌膚,久則潰爛成疳。典型病程可分四期:

  1. 發熱期:疫毒初襲,見壯熱煩渴,頭痛身楚,舌絳苔黃。
  2. 見點期:疹現額部、面頰,繼布軀幹,紅暈分明,摸之礙手。
  3. 灌漿期:疱疹充盈膿液,色黃明潤,此時熱毒熾盛,可見譫語。
  4. 結靨期:膿枯痂結,色褐乾燥,熱退津傷,脈象細數。

治法探賾
古代醫家對痘疳辨治極為精細,主張「首重透達,繼清餘毒」:

  • 初起:宜辛涼透表,用《痘疹心法》升麻葛根湯加減,使毒邪外透。
  • 見點稠密:當清熱解毒,選用黃連解毒湯合犀角地黃湯,涼血化斑。
  • 膿成期:需益氣托毒,以保元湯為主,佐以金銀花、連翹。
  • 收靨遲緩:多屬氣陰兩傷,予生脈散加當歸、白芍,助其斂瘡生肌。

古籍論述
《證治準繩·幼科》指出:「痘疳為陽毒,發於三陽之經」,強調其熱毒屬性;《溫疫論》則載:「疫痘者,穢濁之氣互結,非尋常外感可比」,道出其疫癘傳染之特質。另有「逆痘」之辨,凡痘色紫黑、塌陷無膿者,為毒陷血分,屬危候。

痘疳一證,雖今世因種痘之術而鮮見,然其辨治思路,仍體現中醫「因勢利導」「透毒外出」之治疫智慧,於溫病學發展有深遠影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