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百脺嗽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百脺嗽(乳嗽)
百脺嗽,又稱「乳嗽」,為中醫兒科常見病證之一,特指嬰兒出生後百日內出現的咳嗽痰多、睡眠不寧等症狀。此病名首見於古代醫籍,其發病與嬰兒臟腑嬌嫩、形氣未充密切相關,尤以肺脾功能未臻完善為主要病機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嬰兒「肺常不足」,肺主氣司呼吸,若外邪侵襲或乳食失調,易致肺氣失宣,痰濕內生;而「脾常虛」,脾為生痰之源,脾虛則運化失職,水濕聚而成痰,痰濁上犯於肺,遂發咳嗽。此外,母親孕期飲食不節、胎熱內蘊,或產後調護不當,風寒暑濕之邪趁虛而入,亦可能誘發此證。

臨床表現

患兒主要症狀為陣發性咳嗽,痰鳴有聲,夜間尤甚,甚則咳吐乳食或黏液;兼見睡臥不安、面色青白或潮紅,部分嬰兒可伴輕微發熱。若痰濕久蘊化熱,可見痰黃黏稠、呼吸急促等熱象;若寒邪客肺,則痰白清稀、鼻流清涕。

辨證分型

  1. 風寒束肺:咳嗽聲重,痰白稀薄,鼻塞流清涕,舌淡紅,苔薄白。
  2. 痰濕阻肺:痰多黏膩,喉間痰鳴,胸悶納呆,舌苔白厚或膩。
  3. 肺熱壅盛:咳嗽頻劇,痰黃難咯,面赤口乾,舌紅苔黃。
  4. 脾肺氣虛:咳嗽無力,痰白清稀,精神萎靡,舌淡苔滑。

治療原則

以「宣肺化痰」為大法,據證型輔以疏風散寒、清熱化痰或健脾益氣。古方如《醫宗金鑒》之「百部丸」專治小兒痰嗽;若風寒偏盛,可選「三拗湯」加減;痰熱者宜「清金化痰湯」;脾虛痰濕者則以「六君子湯」調理。外治法則可配合推拿,如清肺經、揉膻中等手法以助肺氣宣降。

歷史源流

《幼科發揮》提及:「乳嗽者,因兒飲乳,乳蘊痰熱,傷於肺也。」明代《嬰童百問》進一步闡述其與胎稟體質之關聯,主張從調母體及嬰兒脾胃入手。歷代醫家多強調「治病求本」,除藥物外,亦重視哺乳節律與環境調攝,如避風寒、忌生冷,以減少痰濕滋生。

(全文以中醫理論為核心,聚焦於病名釋義、機理論述及傳統治法,未納入現代醫學建議與注意事項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