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陰陽毒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陰陽毒

陰陽毒之名首載於《金匱要略》,屬中醫疫毒病證範疇,因感受疫癘之邪,毒蘊咽喉,深陷血分所致。其病機與症狀可分為陽毒陰毒二類,二者雖同源於外感毒邪,然因體質差異與邪氣偏勝,臨床表現迥異,病情皆屬險惡。

陽毒

陽毒乃熱毒壅盛於上焦,熾灼血分所成。《金匱》云:「陽毒之為病,面赤斑斑如錦紋,咽喉痛,唾膿血。」其症特徵如下:

  • 面赤如錦:熱毒上攻頭面,血絡瘀滯,故面部發紅,斑疹鮮明如織錦。
  • 咽喉腫痛:疫毒結聚咽喉,氣血壅滯,甚則化腐成膿。
  • 吐膿血:熱毒燔灼肺胃,血肉腐敗,隨氣逆而咯吐。
    陽毒病機以血分熱熾為本,後世醫家如《諸病源候論》進一步指出,陽毒初起可察手足指溫暖與否以別於陰毒;若手腳不冷,即熱勢外揚,屬陽毒之兆。

陰毒

陰毒則為疫毒內伏,阻遏經脈,偏於陰寒凝滯之證。《金匱》述:「陰毒之為病,面目青,身痛如被杖,咽喉痛。」其臨床特點如下:

  • 面目色青:寒毒鬱閉,氣血不得上榮,故面色青黑黯淡。
  • 遍身劇痛:毒邪痺阻經絡,氣血凝澀不通,致周身疼痛如受杖刑。
  • 咽喉痛而不腫:雖有咽喉疼痛,然因寒性收引,局部腫脹不甚,反見黏膜蒼白或紫暗。
    陰毒之辨,《諸病源候論》強調「手足指冷」為早期鑒別要點,因寒毒內潛,陽氣不達四末,故肢端厥冷。

病機與演變

陰陽毒之成,總因疫毒暴烈,直傷血分。陽毒偏熱化,與「溫病發斑」機理相通,後世有醫家將其類比於爛喉痧(猩紅熱)等急性熱病;陰毒偏寒化,近似於寒疫或陰寒內結之證,甚則亡陽厥逆。二者皆可因毒邪深伏,內閉心神而現譫妄、昏厥等危候。

治法溯源

《金匱》提出「升麻鱉甲湯」主陽毒,「升麻鱉甲湯去雄黃、蜀椒」主陰毒,反映早期以解毒透邪、調和血脈為大法。後世醫家則隨證變通:

  • 陽毒熱盛者,可參用清瘟敗毒飲等清熱涼血之劑。
  • 陰毒寒凝者,或投當歸四逆湯類溫通經脈方藥,兼以解毒。

此病證提示中醫對疫毒致病之深淺、寒熱的辨證精微,亦體現「同病異治」之核心思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