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痘色淡白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痘色淡白
病證名,首見於《痘科類編釋意》。指痘瘡灌漿階段,瘡色呈現淡白,皰疹雖顆粒分明、形狀尖圓,然根部缺乏紅暈之象。此證多因營血虧虛、元氣不足所致,氣血無法上榮於表,致使痘色不顯紅活,反見蒼白無華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痘瘡之色澤與氣血盛衰密切相關。若患者素體氣血兩虛,或病程中過度耗傷氣血,致營血不充、陽氣不振,則痘瘡難以透發紅活。此外,脾虛失運亦為關鍵,因脾為氣血生化之源,脾弱則水穀精微不化,氣血生成不足,痘瘡遂失濡養而色淡。
辨證要點
- 望診:痘色淡白或灰白,根盤無紅暈,灌漿遲緩,膿液清稀。
- 兼症:或伴面色萎黃、精神倦怠、語聲低微、脈象細弱等氣血虛弱之象。
治法
治當大補氣血、托毒外出,以助痘毒透發,兼顧溫陽健脾。
常用方藥
- 主藥:人參(大補元氣)、當歸(養血活血)、鹿茸(溫腎益精),三者合用,氣血雙補,助痘毒外透。
- 輔藥:可加黃耆(益氣托毒)、白朮(健脾燥濕)、川芎(行氣活血),以增強補益之力。
- 加減:若兼陽虛畏寒,可佐肉桂、炮薑以溫陽化氣;若膿液清冷,加附子、鹿角膠以溫通血脈。
中醫理論延伸
痘色淡白屬「陰證痘」,與「陽證痘」之鮮紅紫黯有別,反映正氣不足、邪毒內滯之態。清代《醫宗金鑑·痘疹心法》強調:「痘色白者,血氣虛寒,不能運化毒氣。」故治療需側重溫補,避免過用寒涼,以防冰伏邪毒。
此證預後與氣血恢復程度相關,若調治得當,氣血漸充,則痘色轉紅活,膿漿漸稠,為順證之兆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