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脈疹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脈疹(麻疹)詳述
脈疹,俗稱「痧子」,為小兒常見之疫病,屬中醫「溫病」範疇,乃感受時行癘氣(疫毒)而發,其邪多自口鼻而入,首犯肺衛,繼傳氣分,終涉營血。疫毒具火熱之性,易化燥傷陰,故病程中常見肺胃陰傷之象。
病因病機
《溫病條辨》言:「溫邪上受,首先犯肺。」本病癘毒屬陽熱之邪,其性燔灼,先襲肺衛,致衛氣鬱遏,肺失宣降,故初起可見發熱、咳嗽、鼻塞流涕等衛表證候。疫毒迅即內傳陽明氣分,燔灼肺胃,上攻目竅,則見目赤羞明、淚熱眵稠;內迫營血,外發肌表,乃見疹點隱現。疹透之際,熱毒得以外泄,然若正氣不支,邪毒內陷,可逆傳心包或灼傷肺絡,致生喘促、神昏等危候。
臨床特徵
-
邪犯肺衛期(疹前期):
- 症見發熱惡風,咳嗽頻作,涕浊咽紅,眼瞼紅赤,淚多畏光,甚則眼胞浮腫,乃肺氣郁閉、肝經風熱上攻之徵。
- 口頰黏膜可見「費科氏斑」(中醫稱「麻疹黏膜斑」),為白色粟狀疹點,周緣紅暈,乃疫毒燔灼陽明之兆。
-
毒透肌表期(出疹期):
- 熱勢驟升,疹自耳後、髮際漸次透發,先頭面後軀幹四肢,疹色鮮紅或暗紅,疹點隆起,捫之礙手,疹間皮膚正常,此為「疹發有漸」之順證。
- 兼見口渴引飲、煩躁不寧、舌紅苔黃,乃氣分熱盛之象;若疹色紫暗、稠密成片,為熱毒壅盛、血絡瘀滯之征。
-
陰傷餘熱期(疹回期):
- 疹點依發疹次序漸退,皮膚呈糠秕狀脫屑,遺留褐色斑痕,伴低熱乾咳、口乾咽燥,此因熱毒耗傷肺胃津液,餘熱未清所致。
辨證要旨
- 順逆辨別:疹出熱退、疹色紅活、分佈勻暢為順;疹出不暢或驟退、身熱不退、疹色紫暗為逆,多因正虛毒陷或兼夾他邪。
- 臟腑關聯:本病雖以肺胃受邪為主,然癘毒深重者可內陷厥陰,致驚厥譫妄;若熱毒熾盛灼傷陽明絡脈,可見齒衄、鼻衄。
與他證鑒別
- 風疹:疹點細小稀疏,身熱輕微,耳後及枕部痰核腫大,病程短,無費科氏斑。
- 奶麻(幼兒急疹):熱退疹出,疹呈玫瑰色,遍及全身,一日即退,無咳嗽目赤之候。
(全文純述中醫學理,不涉臨床建議)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