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發黃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發黃,以目黃、尿黃、面黃、身黃為其主要症狀,尤以目睛黃染為重要特徵,一般先從目黃開始,繼則遍及全身。本症《內經》稱「黃疸」,以後歷代醫籍中有「黃癉」、「穀疸」、「酒疸」、「女勞疸」、「黑疸」、「陽黃」、「陰黃」、「急黃」、「瘟黃」等名稱,現將不同類型發黃一併在本節討論。

【常見證候】

濕熱發黃:目黃身黃,黃色鮮明,或見發熱,口渴,心中懊憹,身倦無力,脘腹脹滿,食少納呆,厭惡油膩,惡心嘔吐,小便深黃或短赤,大便乾結,舌苔黃膩,脈象滑數。

寒濕發黃:目黃身黃,黃色晦暗,食少納呆,脘悶腹脹,四肢困重,形寒肢冷,小便不利,大便溏薄,舌苔白膩,脈象濡緩或沉遲。

瘟毒發黃:起病急驟,黃疸迅速加深,身目均呈深黃色,其色如金,高熱口渴,煩躁不安,或神昏譫語,或鼻衄、齒衄、嘔血、便血,肌膚出現瘀斑,舌質紅絳,苔黃膩,乾燥少津,脈數。

瘀血發黃:身黃,其色晦暗,面色青紫或黧黑,或脅下有癥塊,疼痛不舒,或小腹脹痛而小便反利,皮膚可見蛛紋絲縷,或有低熱,或大便漆黑,舌質紫暗或有瘀斑,脈弦澀或細澀。

脾虛血虧發黃:肌膚發黃無光澤,神疲乏力,心悸失眠,頭暈,爪甲不榮,舌質淡,脈濡細。

【鑒別分析】

濕熱發黃:本症屬「陽黃」範疇。以病程較短,黃色鮮明,舌苔黃膩,脈滑數或弦數為主要臨床特點。病因由濕熱蘊結中焦,熏蒸盰膽,膽液外泄,浸漬於肌膚而發黃。通常應區分以下三種證型:1熱重於濕:熱象較重,故發熱口渴,心煩欲吐,小便短赤,大便乾結,舌苔黃膩,脈象弦數;2濕重於熱:濕象較重,見頑重身困,脘腹脹悶,食欲不振,口渴不多飲,小便不利,大便稀溏,舌苔黃厚膩,脈滑稍數,或濡緩;3濕熱并重:發熱煩渴,頭重身困,脘腹脹悶,小要黃赤,大便乾結或粘滯不爽,舌苔黃厚而膩,脈弦數或滑數等。治療以清利濕熱為主。熱重於濕者,清熱利濕,佐以通便,方選梔子大黃湯;濕重於熱者,利濕化濁,佐以清熱,方選茵陳五苓散;濕熱并重者,清利濕熱,佐以解毒化濁,使濕熱從二便分利而出,方選茵陳蒿湯。

寒濕發黃與濕熱發黃:兩者雖同為濕滯中焦,膽液不循常道,外溢而發黃,但濕熱發黃屬陽黃,其色鮮明如桔皮,寒濕發黃屬陰黃,其色晦暗如煙熏;濕熱發黃病程較短,寒熱發黃病程較長;濕熱發黃舌苔黃膩,寒濕發黃舌苔白膩;濕熱發黃脈滑數或弦數,寒濕發黃脈沉遲或濡細。根據發黃的色澤,結合病史、症狀,兩者顯著不同,臨床較易鑒別。寒濕發黃,因寒濕阻滯中焦,易傷脾胃陽氣,治應溫化寒濕為主,佐從健脾和胃,方選茵陳朮附湯

疫毒發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