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發黃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中醫名詞「發黃」詳解

發黃為中醫症狀名,指因內外因素導致全身皮膚或眼鞏膜(眼白)呈現黃染之態。此症於歷代醫籍中多歸屬「黃疸」範疇,然其成因與病機細辨之下,尚可延伸至非典型黃疸之證型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學認為,發黃之形成與「濕熱蘊結」「寒濕阻滯」「瘀血內停」及「氣血虧虛」等機制密切相關,主要涉及肝、膽、脾、胃等臟腑功能失調:

  1. 濕熱熏蒸

    • 外感濕熱邪氣,或飲食不節(如過食肥甘厚味),濕熱內生,燻蒸肝膽,致使膽汁不循常道,外溢肌膚。
    • 此類發黃色澤鮮明如橘皮,屬「陽黃」範疇,常伴見身熱、口苦、尿赤、舌紅苔黃膩等症。
  2. 寒濕內阻

    • 素體陽虛,或久病傷陽,寒濕之邪鬱滯中焦,阻遏膽汁疏泄,浸淫肌表。
    • 其黃色晦暗如煙薰,屬「陰黃」,多見畏寒、脘悶、便溏、舌淡苔白滑等象。
  3. 瘀血停積

    • 《金匱要略》提及「瘀熱以行」,指熱與血結,瘀阻脈絡,膽汁排泄受阻而發黃。
    • 此類黃色多呈黧黑,兼見皮膚甲錯、舌質紫暗或有瘀斑,常見於「鼓脹」「癥積」等病。
  4. 氣血虛弱

    • 勞倦過度或久病耗傷,脾虛氣血生化不足,肌膚失養而呈萎黃(黃而無華),多見於「虛勞」患者,伴有神疲、心悸、脈細弱等症。

分類與鑑別

歷代醫家對發黃有詳盡分型,除「陽黃」「陰黃」外,尚有:

  • 急黃:濕熱夾毒,黃色急速加深,伴神昏譫語,屬危急重症。
  • 虛黃:氣血不足所致,黃色淡而肌膚枯燥,與膽汁外溢無關。
  • 女勞疸:見於《金匱要略》,因房勞傷腎,額色黯黑,兼有足下熱。

相關典籍論述

  • 《黃帝內經》指出:「濕熱相交,民病疸。」強調濕熱為致病主因。
  • 《傷寒論》以「瘀熱在裏」解釋發黃機轉,並創茵陳蒿湯、梔子柏皮湯等方劑。
  • 《景岳全書》進一步區分陽黃「責之脾濕熱」,陰黃「責之脾腎寒」。

發黃一症,需結合四診細辨虛實寒熱,方能對證施治。其病機雖以膽汁外溢為主,然臟腑氣血失和亦為關鍵,體現中醫「辨證求因」之診療特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