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下利清谷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下利清谷
「下利清谷」為中醫術語,屬於泄瀉範疇之一,其特徵為瀉下之物清稀如水,且夾雜未經消化之食物殘渣,氣味淡而無臭,多伴隨惡寒、肢冷、神疲倦怠、脈微細等陽虛之象。此證多因脾腎陽虛,火不暖土,水穀不化所致,屬裡寒證之典型表現。
病因病機
- 脾陽虛衰:脾主運化水穀,若脾陽不足,中焦虛寒,則水穀難以腐熟,清濁不分,直趨大腸而下泄。
- 命門火衰:腎為先天之本,內寄元陽,若腎陽虛衰(命門火衰),不能溫煦脾土,則運化失職,致成完穀不化之瀉。
- 寒邪直中:外感寒邪直中太陰或少陰,致陽氣被遏,亦可驟然發為下利清谷。
臨床表現
- 主症:瀉下物澄澈清冷,夾雜未消化之食物殘渣,或如鴨溏,無明顯穢臭。
- 兼症:畏寒肢冷、面色㿠白、精神萎靡、脘腹冷痛、腰膝酸軟、小便清長、舌淡苔白滑、脈沉遲或微細。
- 病勢:此證多屬虛寒,病程較長,若驟發於外感後,則可能為寒邪直中之急證。
辨證要點
- 與熱利區別:熱利之瀉下物多穢臭黏膩,伴肛門灼熱、口渴喜冷飲;下利清谷則以澄澈無臭、完穀不化為特徵。
- 與脾虛泄瀉區別:一般脾虛泄瀉以大便溏薄為主,未必見完穀不化及明顯陽虛之象。
- 與五更瀉關聯:部分腎陽虛者可能表現為「五更瀉」,但五更瀉以下利定時於黎明為特點,而下利清谷則無時限。
治療原則
以溫補脾腎、回陽固脫為主,常用方劑如:
- 四逆湯(附子、乾薑、甘草):適用於少陰病陽衰陰盛之急證。
- 附子理中湯:溫補脾腎,用於脾腎陽虛之慢性泄瀉。
- 真人養臟湯:若久瀉滑脫不禁,可佐以澀腸止瀉。
古籍記載
- 《傷寒論》提及:「下利清穀,裡寒外熱,汗出而厥者,通脈四逆湯主之。」強調陽衰陰盛時需急溫回陽。
- 《醫宗金鑒》則指出:「完穀不化,澄澈清冷,此為陰證。」進一步明確其屬虛寒本質。
此證反映人體陽氣衰微,需從根本溫補,若遷延失治,恐致陰陽離決,故辨證時須細察陽氣存亡之機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