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脅熱下利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脅熱下利,又稱「脅熱利」,為中醫病證名,屬外感疾病過程中因治療不當而引發的泄瀉證型。其病機關鍵在於「表寒未解,誤下傷脾」,導致外有表熱、內有裡寒的複雜病理状态,屬「表裡同病」之範疇。
病因病機
本證多因患者感受寒邪,表證未除,醫者誤用攻下之法(如瀉下藥),損傷脾胃陽氣所致。脾陽受損,運化失職,水濕下注大腸則發為泄瀉;然表邪未解,邪熱鬱於肌表,故形成「外有表熱,內有裡寒」之局面。
- 表熱:寒邪鬱而化熱,或誤下後表邪內陷,陽氣抗邪於外,表現為身熱、微惡寒(形寒)。
- 裡寒:誤下傷及脾陽,中焦虛寒,氣機壅滯,故見心下(胃脘部)痞硬、按之不適;脾失健運則腹瀉清稀、綿延不止。
臨床表現
- 表證:發熱惡寒、頭痛身痛、脈浮等外感症狀未除。
- 裡證:
- 消化道症狀:心下痞硬(胃脘堵悶感)、腹瀉頻作、大便溏薄或完穀不化。
- 寒象:腹中冷痛、喜溫按、口淡不渴。
- 舌脈:舌質淡、苔白膩或薄黃(表熱裡寒交雜),脈多浮數或沉弱。
治法與方藥
中醫治療以「解表清裡,溫中止瀉」為原則,需兼顧表裡兩端:
- 代表方劑:
- 葛根黃芩黃連湯(《傷寒論》):適用於表邪未解、裡熱下利,若兼陽虛可加炮薑、白朮以溫脾。
- 桂枝人參湯(《傷寒論》):針對表未解而裡虛寒甚者,以桂枝解表,人參、白朮、乾薑溫補脾陽。
- 加減化裁:
- 若表寒重,可加荊芥、防風以疏表散寒;
- 若裡寒明顯,加附子、肉豆蔻溫補脾腎。
與其他下利證鑑別
- 協熱利:同屬表裡同病,但以裡熱為主,瀉下臭穢、肛門灼熱,方用葛根芩連湯。
- 太陰下利:純裡虛寒,無表證,腹滿而吐、自利不渴,宜理中湯類。
典籍記載
《傷寒論·太陽病篇》云:「太陽病,外證未除,而數下之,遂協熱而利,利下不止,心下痞硬,表裡不解者,桂枝人參湯主之。」明確指出誤下表邪內陷致脅熱利的病機與治則。
此證體現中醫「辨表裡、分寒熱」的辨證精髓,臨床需細察表裡孰輕孰重,方能精準用藥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