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飧泄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名詞介紹
飧泄,又稱飧瀉,是一種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。中醫認為,本病是肝鬱脾虛,清氣不升所致。臨床表現有大便泄瀉清稀,並有不消化的食物殘渣,腸鳴腹痛,脈弦緩等。
飧泄的病因主要有兩方面:
- 肝鬱脾虛:肝主疏泄,脾主運化。肝鬱脾虛,會導致清氣不升,濁氣下陷,從而引起大便泄瀉。
- 飲食不節:飲食不節,會損傷脾胃,導致脾胃功能失調,從而引起大便泄瀉。
飧泄的臨床表現主要有以下幾點:
- 大便泄瀉清稀:大便量多,質地稀薄,呈水樣或蛋花樣。
- 有未消化的食物殘渣:大便中可見未消化的食物殘渣,如米粒、菜葉等。
- 腸鳴腹痛:腸鳴是指腸道蠕動時發出的聲音,腹痛是指腹部疼痛。飧泄患者常常伴有腸鳴腹痛。
- 脈弦緩:脈弦緩是指脈搏細而有力,緩慢而有規律。飧泄患者常常有脈弦緩的表現。
飧泄的治療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:
- 疏肝理氣:疏肝理氣可以緩解肝鬱,改善脾胃功能,從而緩解飧泄的症狀。常用的中藥有柴胡、白芍、枳實、香附等。
- 健脾益氣:健脾益氣可以補益脾胃,改善脾胃功能,從而緩解飧泄的症狀。常用的中藥有黃芪、黨參、白朮、茯苓等。
- 清熱利濕:清熱利濕可以清除體內的濕熱,改善腸道環境,從而緩解飧泄的症狀。常用的中藥有茵陳、金錢草、白茅根等。
飧泄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以下幾點:
- 飲食要清淡,避免吃辛辣刺激、油膩生冷的食物。
- 不宜暴飲暴食,要做到少食多餐。
- 飯後要適當休息,避免過度勞累。
- 保持大便通暢,不要久蹲不起。
- 保持良好的心情,避免情緒波動。
如果飧泄的症狀較為嚴重,或者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沒有好轉,建議去醫院就診。
以下是《黃帝內經》中關於飧泄的論述:
- 「飧泄者,清氣不升,濁氣下陷,故飧泄。」
- 「飧泄者,飲食不節,胃氣不和,故飧泄。」
- 「飧泄者,飲食不節,胃氣不和,脾氣不運,故飧泄。」
這些論述都指出,飧泄的病因是肝鬱脾虛,清氣不升,濁氣下陷。飲食不節也是飧泄的一個重要原因。
飧泄的治療方法,除了疏肝理氣、健脾益氣、清熱利濕之外,還可以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,配合其他治療方法,如針灸、推拿、拔罐等。
飧泄是一種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,但如果治療得當,是可以治癒的。患者在治療期間要注意休息,避免過度勞累,並配合醫生的治療,以早日康復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