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芒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芒漕,又稱「寒瀉」、「鴨溏」或「鶩泄」,為中醫泄瀉病症之一種,其特徵為下利水糞相雜,糞色青黑如鴨糞,質地清稀,兼見小便清長、脈象沉遲等寒象。此證屬寒濕內困,多因脾陽不振,運化失職,或大腸虛寒,水穀不別所致。

病機與證候分析

  1. 病因病機
    芒漕之發病,核心在於「寒濕傷脾」。脾主運化水濕,若素體脾陽不足,或外感寒邪,或過食生冷,致寒濕內蘊,困遏脾陽。大腸為「傳導之官」,若寒邪直中腸腑,則水液不得吸收,與糟粕混雜而下,形成水糞俱下的「鴨溏」之狀。

    • 脾虛失運:脾陽虛衰,無力溫煦中焦,水濕不化,下注腸道。
    • 大腸虛寒:寒客腸腑,傳導失常,水穀不別,清濁相混而泄瀉。
  2. 典型症狀

    • 大便特徵:瀉下物色青黑,質稀如水,夾雜未消化食物殘渣,狀如鴨糞(故稱「鴨溏」)。
    • 兼症:腹痛綿綿、喜溫喜按、口淡不渴、肢冷倦怠、舌淡苔白滑、脈沉遲或濡緩。
    • 鑒別要點:與「溏泄」(大便稀溏但無明顯水糞分離)、「飧泄」(完穀不化)等區分,芒漕更強調寒濕內停的水糞雜下特徵。

治法與用藥思路

中醫治芒漕以「溫中散寒、健脾化濕」為主,臨床常用方劑與藥物如下:

  1. 主方加減

    • 理中湯(《傷寒論》):人參、白朮、乾薑、炙甘草,溫補脾陽,適用於脾虛寒盛者。若寒濕偏重,可合「平胃散」燥濕運脾。
    • 附子理中湯:加附子以增強溫腎暖脾之力,適用於脾腎陽虛之重症。
    • 胃苓湯(《丹溪心法》):蒼朮、厚朴、陳皮、桂枝等,主治寒濕困脾之泄瀉。
  2. 藥物配伍

    • 溫陽藥:乾薑、附子、吳茱萸,溫散中下焦寒邪。
    • 健脾燥濕藥:白朮、蒼朮、茯苓,健脾滲濕以助運化。
    • 固澀藥:訶子、肉豆蔻(煨),用於久瀉滑脫不禁者。

相關古籍論述

  • 《醫宗必讀》提及:「鴨溏者,濕兼寒也,糞如鴨鶩之溏,冷水糞雜下。」強調寒濕為病機關鍵。
  • 《景岳全書》則分「寒瀉」與「熱瀉」,指出寒瀉「色青白,小便清白,脈遲」,與芒漕證候相符。

芒漕作為寒濕型泄瀉的代表,需與其他泄瀉證型細辨,其治療緊扣「溫運」二字,體現中醫學「寒者熱之」的辨證原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