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裡急後重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裡急後重

裡急後重是中醫痢疾證候中的典型症狀表現,由「裡急」與「後重」兩部分症狀組成,反映了痢疾病變過程中氣機阻滯與濕熱搏結的病理特徵。

症狀解析

  • 裡急:指患者於排便前腹部絞急疼痛,伴有強烈便意且難以忍耐,此為大腸氣機阻滯、濕熱內迫所致。《醫宗金鑒》描述此狀為「腹痛窘迫,欲便不得」,其病機關鍵在於濕熱邪毒蘊結腸道,導致氣血運行失暢,腸絡拘急。
  • 後重:表現為排便時肛門重墜滯澀,雖便意頻繁卻排便不暢,或僅排出少量黏液膿血。《黃帝內經》稱此為「注下赤白,後重腹痛」,與濕熱壅滯、氣機下陷相關,因腸道傳導失司,清陽不升而濁陰不降,形成肛門墜迫之感。

中醫病機探討

中醫認為裡急後重多見於濕熱痢疫毒痢,其形成與下列病理因素密切相關:

  1. 濕熱搏結:濕熱邪毒蘊積腸道,與氣血相摶,導致腸絡受損,氣機壅滯。濕性黏滯與熱性急迫共同作用,致使腹痛窘迫與排便不暢並見。
  2. 氣滯血瘀:《證治準繩》指出:「痢疾腹痛,乃濕熱鬱遏,氣不得宣通。」腸道氣血運行受阻,不僅引發腹痛,更因瘀阻而見便下赤白夾雜。
  3. 脾虛氣陷:久痢不癒者,脾氣虛弱則升舉無力,加重肛門墜脹感,此類患者常見虛坐努責(頻繁便意卻無物可排)之象。

證型辨別

裡急後重可因病因不同而表現有異:

  • 濕熱痢:裡急後重明顯,便下赤白黏凍,肛門灼熱,舌紅苔黃膩。
  • 寒濕痢:腹痛拘急,後重感伴白凍多赤少,舌苔白膩。
  • 虛寒痢:裡急隱隱,後重遇寒加重,便下清稀,多見於久痢陽虛者。

此症狀亦需與腸風下血(痔瘡出血)或大腸癌所致之肛門墜脹作鑑別,後者多無明顯濕熱證候,且常伴隨體質急速衰弱。

經典文獻記載

《丹溪心法》強調:「裡急後重,病在大腸。」《景岳全書》進一步區分:「火熱熾盛者,急迫欲便;氣虛下陷者,努責難出。」歷代醫家均重視此症狀對痢疾辨證的指導意義,並以此作為施用調氣和血治法(如芍藥湯)或升陽舉陷治法(如補中益氣湯)的重要依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