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牡瘧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牡瘧

牡瘧為中醫學瘧疾證型之一,其病因多緣於患者素體元陽不足,正氣虛弱,致瘧邪深伏於少陰經所致。此證屬寒瘧範疇,以陽虛陰盛為病機特點,臨床表現異於典型瘧疾之寒熱往來,反以寒象為主。

病因病機
少陰為水火之臟,内寄真陽。若先天稟賦不足,或後天調攝失宜,少陰陽氣虧虛,則陰寒之邪易乘虛內侵,潛伏於腎經。瘧邪鬱伏少陰,不得透達,陽氣無力鼓邪外出,故發病時呈現陰寒內盛之候。《金匱要略》言:「陰氣孤絕,陽氣獨發」,牡瘧之機與此相關,然其陽虛為本,寒濕為標,發作時少陰樞機不利,寒邪外顯。

臨床表現
發作時以 寒戰顯著 為特徵,或僅微熱,甚則無熱,面色多淡白無華,或見青灰,神情倦怠。其發作具 時間規律性 ,常見於每日固定時辰,與衛氣運行節律相應。脈象多呈 沉遲而弱 ,舌質淡胖,苔白滑或膩。此與溫瘧之熱重、癉瘧之但熱不寒截然不同。

證候辨析
牡瘧之「牡」字,歷代醫家有不同見解。一說「牡」為陽,然此證屬陰寒,故有學者考據「牡」當為「牝」之誤,源自《脈經》記載;另說認為「牡」喻邪伏於陰分而外顯寒象,取陰中伏陽之意。無論如何,其核心在於 少陰陽虛,寒濕內伏 ,與肝膽鬱熱所致之瘧疾機轉迥異。

治療原則
傳統以 溫補少陰、散寒透邪 為主,方藥可選 蜀漆散 (蜀漆、雲母、龍骨)配合附子、乾薑等溫陽之品。蜀漆為常山苗,具截瘧之效,然需配伍溫裡藥以助陽化邪。若兼脾腎陽虛,可佐以四逆湯類方;若寒濕偏重,則合五苓散加减。針灸可取 關元、腎俞、大椎 等穴,以艾灸溫通為宜。

古籍文獻
《金匱要略‧瘧病脈證并治》提及牡瘧治法,後世如《醫宗金鑒》進一步闡釋其與牝瘧之異同。明代張景岳《景岳全書》強調「陽虛則寒」,間接呼應牡瘧之溫補思路。清代葉天士亦指出,瘧邪「深入陰分」者,需從少陰論治。

此證雖以寒象為標,然根治需顧護先天元陽,調補腎中真火,方能杜絕瘧邪復伏之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