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痘嗆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痘嗆,又稱痘中嗆逆,為中醫兒科痘疹病程中出現的一種危重證候,屬痘毒內陷、氣機逆亂之變證。其特徵為患兒於飲水時,水液入咽即引發氣逆上沖,致水液噴湧而出,甚則嗆咳不止。此證多見於痘瘡(天花)或水痘等發疹性疾病之重症階段,反映痘毒深重,內犯胃腑,耗傷津氣,導致胃失和降、肺氣上逆。
病因病機
- 痘毒犯胃:
痘瘡之毒邪熾盛,內傳陽明胃經。胃為水穀之海,主受納降濁,若痘毒鬱滯中焦,阻遏胃氣,則胃失和降,氣逆沖上,挾水液外噴。 - 津氣兩傷:
痘毒化熱,灼傷胃陰,津液虧耗則咽喉失潤;兼之正氣受損,氣虛不攝,氣機升降失常,遂成嗆逆。 - 肺胃同病:
肺主宣發肅降,與胃經脈相連。痘毒上壅肺絡,肺氣不降,與胃氣上逆相合,加重嗆逆之勢。
臨床表現
- 主症:飲水後即刻嗆咳噴吐,甚則湯水難入。
- 兼症:痘瘡稠密色暗,或皰液混濁;伴煩躁不安、咽喉乾燥、氣促聲嘶。
- 舌脈:舌質紅絳少津,苔黃燥;脈細數或滑疾。
治法與方藥
傳統治法以降氣和胃、解毒潤燥為主,參考《證治準繩》所載方劑:
- 沈香濃汁:沈香性溫,質重沉降,善降逆氣,止嘔噦。
- 杏仁:苦微溫,入肺經,宣降肺氣以助胃氣下行。
- 蜂糖(蜂蜜):甘平潤燥,補中緩急,護胃生津。
- 人乳:甘鹹平,滋陰潤燥,補虛安臟,尤宜小兒氣陰兩傷。
煎服法:將沈香、杏仁按經方比例煎透濾渣,加入蜂蜜調和,晨時溫服前兌入人乳,以助藥力。
病機辨析
此證屬本虛標實,雖見氣逆噴吐之實象,實因痘毒耗傷胃津、氣機鬱滯所致。治療需標本兼顧,忌單用苦寒攻下,恐更傷胃氣。沈香配杏仁,一降一宣,調暢氣機;蜂蜜佐人乳,潤燥培本,共奏解毒安胃之效。
古籍補充
《醫宗金鑒·痘疹心法要訣》提及:「痘瘡嗆水毒攻胃,急降胃氣是關鍵」,強調此證危篤,需速予降逆解毒。另《幼科發揮》亦載有「痘毒內陷,嗆水氣逆」之說,指出其與痘瘡毒邪內陷三陰相關,若見神昏、肢冷則為逆證,預後不良。
綜上,痘嗆一證集中體現中醫對痘疹變證的整體觀,其論治涵蓋解毒、降逆、護津三法,反映「急則治標,顧護胃氣」的臨床思路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