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洒淅惡寒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「洒淅惡寒」是中醫典籍中用以描述特殊惡寒症狀的專有名詞,其名源自「洒淅」二字象聲取義,《說文解字》注「洒」為「滌也」,「淅」為「汰米聲」,合指如水驟然浸漬之態。此證特徵在於患者自覺寒氣侵襲時,猶如冷水瞬間潑灑肌膚,或似遭冷雨透衣而入,其寒感尖銳急迫,與一般畏風怕寒有明顯區別。
從《內經》病機探討,此症多與六淫外襲相關。《素問·調經論》言:「陽虛則外寒」,當衛陽之氣不足,腠理疏豁,風寒邪氣乘虛內犯,正邪交爭於肌表,遂產生此種特殊寒感。李東垣在《內外傷辨惑論》中進一步指出,此種惡寒乃「陰盛陽虛之候」,強調脾胃陽氣衰微時,即便輕微外邪亦能引發劇烈體感。
在經絡辨證方面,《傷寒論·辨太陽病脈證並治》描述此症多見於太陽表證初期,邪客皮毛階段。張仲景以「淅淅惡風」形容風寒束表,衛陽被遏之狀,與「洒淅惡寒」有異曲同工之妙。後世溫病學派補充,若於溫熱病中見此症狀,多屬熱鬱衛分,陽氣不得宣發所致,如《溫病條辨》所謂「熱閉衛分,反見惡寒戰慄」。
臟腑病機上,《諸病源候論》強調肺衛失和為關鍵,因肺主皮毛,若肺氣虛弱則衛外不固;而《醫宗金鑑》則歸咎於三焦氣化失常,尤其上焦開發功能受阻時,易現此種剎那性寒顫。清代名家葉天士在《臨證指南醫案》中,更記載肝鬱患者因氣機壅滯,陽氣不能外達,亦可出現類似症状。
歷代醫家對其鑑別診斷頗有心得。《醫學心悟》區分:「灑灑然毛聳者屬表,淅淅然畏縮者入裏」,提示此症有表裏傳變之機。朱丹溪則從痰飲角度立論,認為痰濕內阻者,陽氣不布,亦會產生如冷水澆背之異感。在脈象呈現上,《脈經》記載多見浮緊或沉遲,若兼見弦脈則提示少陽樞機不利。
此症在治療上須分層次:《傷寒來蘇集》主張表證階段宜用麻黃湯類辛溫發散,若邪入少陽則取小柴胡湯和解;《景岳全書》對陽虛者推崇玉屏風散配合附子溫補;而《溫熱論》治熱鬱衛分,則以銀翹散加減辛涼透表。微妙處在於用藥須掌握「發散而不傷正,溫補而不助邪」的分寸,如清代周學海《讀醫隨筆》特別提醒:「治洒淅之寒,當察其寒熱真假,有如燈火得油而反顫者,不可不辨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