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寒栗鼓頷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寒栗鼓頷
「寒栗鼓頷」為中醫術語,簡稱「鼓栗」或「振栗」,專指患者因惡寒(畏懼寒冷)而引發全身顫抖,伴隨下頷不自主震動、牙齒頻繁叩擊之症候。此症狀常見於外感熱病或瘧疾等病證,主因邪正交爭、陽氣受遏所致,屬寒戰(惡寒顫慄)之典型表現。
中醫病機與辨證
- 邪正相搏,陽鬱不達
中醫認為,寒栗鼓頷多因外邪(如風寒、暑濕或瘧邪)侵襲體表,衛陽之氣被鬱遏,無法溫煦肌表,導致毛孔閉塞、經絡拘急,引發肌肉顫動。此即《傷寒論》所述「陽氣怫鬱在表」之象,常見於太陽傷寒證或溫病初期。 - 瘧疾之特殊表現
瘧疾作時,邪伏半表半裡,與營衛相爭,發作時先寒後熱,寒時可見「鼓頷」症狀。《金匱要略》稱此為「牡蠣湯證」,屬少陽經氣不利,寒熱往來之徵兆。 - 陽虛陰盛,寒從內生
若患者素體陽虛,陰寒內盛,亦可因陽氣失於溫煦而出現類似寒栗鼓頷之狀,但多伴隨四肢厥冷、脈沉細等裏寒證候,與外感實寒有別。
相關經典論述
- 《靈樞·口問》:「寒氣客於皮膚,陰氣盛,陽氣虛,故為振寒寒栗。」指出寒栗與陽氣被遏相關。
- 《溫病條辨》:將戰汗(寒戰後汗出)視為邪透外解之兆,而寒栗鼓頷若見於溫病,多屬邪伏膜原,需辨濕熱偏重。
治法與藥方舉隅
- 外感風寒:宜發汗解表,如麻黃湯、葛根湯,開泄腠理以散寒。
- 瘧邪伏少陽:和解截瘧,用小柴胡湯加常山、草果,調和營衛。
- 陽虛內寒:溫補脾腎,選四逆湯或附子理中湯,助陽氣外達。
寒栗鼓頷作為症狀,需結合四診,辨明表裡虛實,方能對證施治,體現中醫「審因論治」之核心思想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