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憎寒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憎寒

憎寒,為中醫術語之一,指患者自覺外在惡寒戰慄,而體內卻伴有煩熱不適之症候。此證多因熱邪深伏於內,阻遏陽氣外達,以致衛陽不得宣通,形成外寒內熱之病理狀態。《傷寒論》中所述「寒慄而振」,或溫病學中「熱深厥深」之機理,與憎寒之病機有相通之處。

病因病機

  1. 熱邪內伏:外感溫熱之邪,或內傷積熱,蘊結於裡,陽氣受鬱閉,不得外達肌表,故見外寒;熱邪熾盛於內,則見煩渴、胸悶等熱象。
  2. 陽氣被遏:陽氣主溫煦,若因邪熱鬱閉,氣機阻滯,陽氣不能布散於外,則肌表失溫而惡寒戰慄,此為「陽鬱致寒」之表現。
  3. 邪正相爭:憎寒發熱之狀,亦常見於邪正交爭激烈之際,如疫癘之邪初犯膜原,或濕熱病邪留連三焦,此時正氣奮起抗邪,故見寒戰高熱交替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外寒:惡寒甚劇,甚則寒戰,雖覆被加衣不解。
  • 內熱:心煩躁擾,口渴引飲,面赤氣粗,或胸腹灼熱,便秘尿赤。
  • 舌脈:舌質紅絳,苔黃燥或焦黑,脈沉數有力或弦緊。

辨證要點

憎寒屬「真熱假寒」之範疇,需與單純表寒證或陽虛寒盛之畏寒鑑別:

  • 表寒證:惡寒無汗,頭身疼痛,脈浮緊,無內熱之象。
  • 陽虛寒盛:畏寒肢冷,倦臥欲寐,脈微細,舌淡苔白滑。
    憎寒之關鍵在於內有熱邪鬱閉,外見寒象,其寒非因陽虛,實由陽氣不能外達所致。

相關典籍論述

  • 《素問·調經論》云:「陽受氣於上焦,以溫皮膚分肉之間,今寒氣在外,則上焦不通……故寒慄。」提示外寒與上焦氣機閉阻相關。
  • 《溫疫論》言:「邪熱內攻,陽氣不得宣越,往往肢厥身冷。」闡明憎寒與熱邪內陷、陽氣鬱閉之關係。

憎寒一證,多見於外感熱病之極期,或內傷雜病中火熱內鬱者,其辨證當着重於寒熱真假之判別,治法首重清泄裡熱、透邪外達,如黃芩清膽湯、白虎湯加減等,隨證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