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兩感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兩感

在中醫理論中,「兩感」為一重要病理概念,指兩種經脈或病邪同時侵襲人體,導致表裡同病的複雜證候。主要可分為兩類:

  1. 陰陽兩經表裡同病(傷寒兩感)
    此類兩感源於《傷寒論》,指互為表裡的陰經與陽經同時受邪。例如:

    • 太陽與少陰兩感:太陽經主表,少陰經主裡。患者既有太陽經的發熱、頭痛、惡寒等表證,又兼見少陰經的脈微細、但欲寐(精神萎靡)、肢冷等裡虛寒證。此因正氣不足,外邪直中少陰,或太陽表證未解,內傳少陰所致。
    • 陽明與太陰兩感:陽明經熱盛與太陰脾濕結合,可能表現為高熱、口渴(陽明)伴隨腹脹、泄瀉(太陰)。
    • 少陽與厥陰兩感:少陽經的往來寒熱、口苦咽乾,合併厥陰經的手足厥冷、煩躁嘔逆等寒熱錯雜之象。

    此類兩感病情多重,因表裡俱傷,正氣難以抗邪,故《傷寒論》稱「兩感於寒者,病一日則巨陽與少陰俱病……三日則陽明與太陰俱病……六日死」,強調其傳變迅速與預後凶險。

  2. 重複感邪(重感)
    指人體內先有伏邪(如臟腑積熱、痰濕內蘊),又外感新邪(如風寒、暑濕),新舊病邪交結,形成表裡同病或寒熱夾雜之證。例如:

    • 內熱外寒:素體陰虛火旺或陽盛,復感風寒,出現發熱惡寒(表寒)與口乾咽痛、便秘(裡熱)並見。
    • 濕熱兼表:濕熱內困脾胃,再感風邪,可見身熱不揚、頭身困重(濕熱)兼鼻塞、咳嗽(表證)。

此類兩感因邪氣膠著,治療需標本兼顧,如解表清裡、化濕透邪等。

中醫機理與辨證
兩感的核心在於「表裡同病」與「邪氣兼夾」,反映正虛邪盛或治療失當的病機。辨證時需細分經絡所屬、邪氣性質(如寒、熱、濕),並觀察傳變趨勢(如太陽至少陰為由表入裡)。歷代醫家如張仲景、吳鞠通對此均有論述,並發展出相應治法,如麻黃附子細辛湯治太陽少陰兩感,防風通聖散解表清裡等。

補充:與其他概念的區別

  • 合病:多經同病,但未必表裡相傳(如太陽陽明合病)。
  • 並病:一經未罷,又見他經證候,屬循序傳變。
  • 兩感:特指表裡兩經或新舊病邪的同步侵害,病情更深重。

透過辨析兩感,可深化對中醫「整體觀」與「辨證論治」的理解,尤其於外感熱病與內傷雜病交錯時,提供關鍵的診療思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