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新感溫病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新感溫病
新感溫病,乃指人體於四時之中感受外邪,隨即發病之溫病類型。與伏邪溫病不同,其病邪自外而入,發病急驟,病勢初起即現表證,繼而循由表入裏之傳變規律。中醫認為,此類溫病多因時令之氣失常,或人體正氣一時虛弱,外邪乘虛襲表所致。其臨床表現因感受邪氣性質與患者體質差異而分為「表寒證」與「表熱證」兩大類,後期皆可化熱入裏,病機演化豐富。

病因病機

新感溫病之成,源於外感風熱、暑濕、燥火等時令之邪。按照《溫病條辨》所論,六淫之邪隨四季更替而主導,如春多風溫、夏多暑溫、長夏多濕溫、秋多燥溫、冬多冬溫。邪氣自口鼻或皮毛侵入,首犯肺衛,正邪交爭於表,故初起必見表證。若正氣充盛,可阻邪內傳;若失治或邪盛,則邪氣由衛分漸入氣分、營血分,呈現由淺入深之病理變化。

臨床表現

新感溫病可分為兩類初起證型:

  1. 表寒證(風寒表證化熱)

    • 表證期:邪犯衛分,症見發熱較輕、惡寒明顯、頭痛身痛較劇,舌質淡紅、苔薄白,口不渴,脈浮緊或浮緩。此類多見於風寒襲表,尚未化熱之階段。
    • 化熱入裏:若未及時解表,寒邪鬱而化熱,則轉為裏熱證,見高熱、口渴、苔黃、脈洪大等氣分證候。
  2. 表熱證(風熱表證)

    • 表證期:邪熱客於肺衛,症見發熱重、惡寒輕,頭痛身痛較微,舌邊尖紅、苔薄白或微黃,口渴欲飲,脈浮數。此類多見於風熱或燥邪犯表。
    • 熱盛入裏:表邪不解,熱勢壅盛,內傳氣分則見壯熱煩渴;深入營血分可現斑疹、神昏等危候。

分類與時令關係

新感溫病包含多種時令溫病,其發病與季節特性密切相關:

  • 風溫:多發於春,風熱之邪襲肺,初起即見表熱證。
  • 暑溫:夏暑當令,暑熱熾盛,易夾濕邪,症見壯熱、汗多、煩渴。
  • 濕溫:長夏濕土主氣,濕與熱結,病勢纏綿,症見身熱不揚、胸悶脘痞。
  • 秋燥:秋燥傷津,分溫燥與涼燥,初起或見表寒或表熱,均兼口鼻乾燥。
  • 冬溫:冬應寒而反溫,非時之暖引動風熱,症似風溫而發於冬季。

與伏邪溫病之鑒別

新感溫病與伏邪溫病(如春溫、伏暑)之別,關鍵在於發病形式:

  • 新感者,感邪即發,病從表起;
  • 伏邪者,邪氣潛伏體內,逾時而發,初起即見裏熱證。

總結

新感溫病之辨治,首重察其表證性質,分清风寒、風熱,再據傳變趨向判斷邪氣所犯層次(衛、氣、營、血)。其治療大法,表寒證宜辛溫解表,表熱證宜辛涼透邪,入裏後則需清熱、化濕、涼血等隨證施治。此類溫病反映了中醫「因時制宜」與「辨證求因」之核心思想,亦彰顯外感熱病之動態演變規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