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溫疫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溫疫

溫疫,又稱「瘟疫」,乃中醫對感受疫癘之邪所致多種急性傳染病的統稱。其特性為發病急驟、病勢凶險、傳染力強,且易致大規模流行。中醫理論中,疫癘之邪為天地間異常之氣,多因氣候反常、穢濁積聚,或兵荒災異後穢毒瀰漫所致。此邪氣自口鼻或肌表侵入人體,伏於膜原,伺機發病,其傳變迅速,可深及營血,甚或內陷心包。

溫疫之分類與證型

中醫依據病因、病機與臨床表現,將溫疫主要分為兩大類:

  1. 濕熱穢濁之疫

    • 病因病機:多因濕熱穢毒鬱遏膜原,阻滯三焦氣機。
    • 主症:惡寒壯熱、頭痛如裹、遍身痠痛、胸悶煩躁,舌苔白厚如積粉(即「粉白苔」),脈濡數或滑數。
    • 病位:初起邪伏膜原,繼可傳入少陽或陽明。
    • 代表方藥:達原飲(《瘟疫論》),以開達膜原、辟穢化濁為法,常用藥如檳榔、厚朴、草果、黃芩等。
  2. 暑熱火毒之疫

    • 病因病機:暑熱疫毒熾盛,燔灼氣血,甚則內擾神明。
    • 主症:高熱不退、頭痛如劈、面赤口渴、腹痛吐瀉,或見神昏譫語、肌膚發斑、身發臭穢之氣,舌絳苔黃燥,脈洪大或沉數。
    • 病位:熱毒充斥三焦,易犯心包及營血分。
    • 代表方藥:清瘟敗毒飲(《疫疹一得》),主以清熱解毒、涼血瀉火,常用石膏、犀角(今以水牛角代)、黃連、梔子等藥。

溫疫與一般外感之別

與尋常風寒、風熱外感不同,溫疫具以下特點:

  • 傳染性強:一人病則旁及闔家,甚至一鄉一邑。
  • 症狀劇烈:熱勢高峻,傳變迅速,易致譫妄、斑疹、出血等重證。
  • 病邪特異:疫癘之邪非六淫常氣,故需專方專藥(如辟穢、解毒之品)以截斷病勢。

古籍論述

明代吳又可《瘟疫論》首倡「疠氣」致病說,提出「邪自口鼻而入」「伏於膜原」之論,並創達原飲以解疫毒,為溫病學派重要奠基。清代余師愚《疫疹一得》則詳述火毒之疫,主張重用石膏、黃連以清熱瀉火,對後世治療暑疫影響深遠。

總結

溫疫之辨治,首重識別濕熱穢濁與暑熱火毒之異,並需把握「逐邪為第一義」之則,早期透邪解毒,防其內傳。其理論源自歷代醫家對大疫之實戰經驗,至今仍為中醫處理急性熱病之重要依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