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濕病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濕病

濕病泛指因濕邪侵襲或內生所致的各類病症。濕為陰邪,其性重濁粘膩,易阻滯氣機,損傷陽氣,致病纏綿難癒。根據濕邪來源及致病特點,可分為外濕內濕兩大類。

外濕

外濕多因感受外界濕邪所致,如久居濕地、淋雨涉水、霧露侵襲,或汗出沾衣未及時更換,致使濕邪由肌表入侵。其特點為:

  • 病位偏表:濕邪困遏肌腠、經絡,常見身重體痠關節疼痛(以沉重、痠脹為主,多見於下肢),或頭重如裹周身倦怠
  • 兼夾他邪:易與風、寒、暑等邪氣結合,形成風濕寒濕暑濕。如外感濕邪初期可見惡寒發熱身熱不揚(熱因濕遏而難透發)、汗出粘膩等症。
  • 經絡氣血受阻:濕邪留滯關節,可致著痹(痹證之一),表現為關節腫痛固定、屈伸不利,遇陰雨加重。

內濕

內濕因脾失健運,水濕停聚而生。多因飲食不節(過食生冷肥甘)、勞倦傷脾,或先天稟賦不足,脾胃虛弱,無法運化水液,濕濁內停。其表現為:

  • 脾胃機能障礙:如脘腹痞滿食欲不振口淡粘膩大便溏泄(糞質粘滯不暢),舌苔多厚膩。
  • 水濕泛溢:濕邪流注下焦則小便短少;泛溢肌膚則見四肢浮腫頭面虛腫,按之凹陷;若濕聚成痰,上犯肺竅,可致痰多咳喘
  • 濕熱交蒸:若濕鬱化熱,形成濕熱證,可見身熱不揚黃疸(濕熱熏蒸肝膽)、下痢膿血(濕熱蘊結腸道)等。

濕病辨證要點

  1. 濕性重濁:症狀多表現為困重、穢濁(如分泌物粘膩、苔膩)。
  2. 濕阻氣機:易礙脾陽,導致脹滿、痞悶等氣滯之象。
  3. 病程纏綿:濕邪膠著難化,病情反覆遷延。

相關名詞

  • 內濕:強調脾運失司,水濕內停之病理產物。
  • 外濕:指外感濕邪,初起多見表證。
  • 濕熱:濕與熱合邪,常見於黃疸、淋證、帶下等病。
  • 寒濕:濕邪兼寒,多見畏寒肢冷、腹痛泄瀉清稀。

濕病治法需分標本緩急,外濕宜宣散化濕(如藿香、羌活),內濕當健脾滲濕(如白朮、茯苓),兼熱者佐以清熱,兼寒者配以溫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