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暑熱証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暑熱証

暑熱証為中醫術語,廣義指夏季因暑邪侵襲所致的熱性病證,多見於高溫潮濕時節;狹義則特指小兒「夏季熱」(古稱「疰夏」),為嬰幼兒於暑天長期發熱的特定病候。

病因病機
此證成因與暑邪特性及體質密切相關:

  1. 外因:暑為陽邪,其性炎熱升散,易耗氣傷津。夏季溼熱交蒸,若起居不慎或正氣不足,暑邪可自口鼻或肌表侵襲,鬱於肺胃,引發熱象。
  2. 內因:嬰幼兒「陰氣未充,陽氣未盛」,臟腑嬌嫩,形氣未充,難以調節暑熱之氣。脾胃虛弱者,更易因暑濕困脾而氣機失調;腎陰不足者,則無力制約暑火,導致虛陽外浮。

臨床表現
典型症狀包括:

  • 長期發熱:體溫反覆升高,常見「暮熱早涼」(傍晚發熱、清晨緩解),或持續低熱不退。
  • 津傷之象:口渴引飲、唇乾舌燥,舌質紅而少津,或見薄黃苔。
  • 汗尿異常:無汗或少汗,伴隨多尿(暑熱迫津外泄,氣化失司)。
  • 兼夾證候
    • 若暑濕壅滯,可見胸悶嘔惡、身重倦怠;
    • 後期若氣陰兩傷,可見精神委靡、肢冷便溏等「上盛下虛」之候(虛陽浮越於上,真陰虧損於下)。

證型辨別
中醫依病機不同,將暑熱証分為:

  1. 暑傷肺胃型:高熱煩渴、尿頻而清,脈洪大,屬陽明氣分熱盛。
  2. 脾胃虛弱型:發熱時作時止、納呆便溏,舌淡胖有齒痕,屬脾虛濕困。
  3. 上盛下虛型:面赤顴紅、下肢清冷,脈浮數無力,屬腎陰虧虛,陽不歸根。

與「疰夏」之異同
「疰夏」為暑熱証之古稱,但傳統文獻中更強調其「季節性發病」與「體質相關性」。明代《幼科發揮》指出:「疰夏者,稟賦薄弱,暑月不能勝熱。」此與現代「夏季熱」概念互通,然疰夏亦可泛指成人因暑濕所致的夏季倦怠證候,範疇較廣。

理論延伸

  1. 《溫病條辨》提出「暑溫」概念,認為暑邪易兼夾濕濁,治療需分清暑熱與濕邪孰輕孰重。
  2. 清代《幼幼集成》提及小兒暑熱証多因「元陰不足」,主張滋陰清暑,並警惕久病傷及脾腎之陽。

暑熱証的辨治體現中醫「天人相應」思想,強調因人、因時制宜,除清暑透熱外,更需顧護稚陰稚陽之體,調和臟腑氣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