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陽病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陽病之詳解

一、陽病之定義
陽病為中醫重要概念,其涵義有二:

  1. 經絡層面:指邪犯三陽經(太陽、陽明、少陽)之病證,多屬外感熱病初期或陽氣亢盛之候。
  2. 證候性質:泛指實證、熱證之統稱,與陰病(虛證、寒證)相對,表現為機體功能亢進、邪正相爭激烈之態。

二、三陽經病之解析

  1. 太陽病

    • 病位:主表,屬膀胱經與小腸經。
    • 病機:風寒外襲,衛陽被遏,營衛失調。
    • 證候:惡寒發熱、頭痛身疼、脈浮緊(傷寒)或脈浮緩(中風)。
    • 代表方劑:麻黃湯(傷寒)、桂枝湯(中風)。
  2. 陽明病

    • 病位:主裡,屬胃與大腸經。
    • 病機:邪傳陽明,化熱化燥,津液耗傷。
    • 證候
      • 經證:大熱、大汗、大渴、脈洪大(白虎湯證)。
      • 腑證:腹滿硬痛、便秘、譫語(承氣湯證)。
  3. 少陽病

    • 病位:半表半裡,屬膽與三焦經。
    • 病機:樞機不利,膽火上炎,氣機郁滯。
    • 證候:口苦咽乾、目眩、往來寒熱、胸脅苦滿、脈弦。
    • 代表方劑:小柴胡湯。

三、廣義陽病之特徵

  1. 實證表現:邪氣盛實,正氣未虛,如高熱、煩躁、面赤、聲高氣粗、脈象有力等。
  2. 熱證表現:陽氣偏亢或熱邪壅滯,如口渴喜冷、小便短赤、舌紅苔黃、脈數等。
  3. 病機要點
    • 外感六淫(尤以風、暑、火邪為多)或內傷七情化火。
    • 氣血壅滯,陽不制陰,如肝陽上亢、胃火熾盛等。

四、治療原則

  1. 三陽經病
    • 太陽病以發汗解表為主,陽明病宜清熱或瀉下,少陽病當和解樞機。
  2. 實熱證
    • 清熱瀉火(如黃連解毒湯)、通腑泄熱(如大承氣湯)、疏肝瀉火(如龍膽瀉肝湯)等法,依病位選方。

五、經典文獻佐證
《傷寒論》以六經辨證為綱,詳述三陽病傳變規律;《黃帝內經》則提出「陽勝則熱」「陽氣者,煩勞則張」等理論,奠定陽病之生理病理基礎。

附:相關概念辨異

  • 陽證:範圍更廣,含表證、熱證、實證,與陰證對舉。
  • 陽虛:屬虛寒證,與陽病之實熱性質迥異,不可混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