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陰病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陰病
陰病為中醫學術名詞,主要涵蓋兩大範疇:
一、三陰經病
陰病首指三陰經(太陰、少陰、厥陰)的病證,與三陽經病相對。三陰經屬裏,其病多因正氣不足,外邪內傳,或臟腑氣血失調所致:
- 太陰病:多見於脾陽虛衰,症狀如腹滿、泄瀉、食不下,屬「裏寒濕證」。
- 少陰病:涉及心腎陽虛,表現為脈微細、但欲寐,甚則四肢逆冷(如四逆湯證)。
- 厥陰病:寒熱錯雜,症狀如消渴、下利、四肢厥逆與發熱交替,反映陰陽失交之危候。
此類病證多因外感六淫(如寒、濕)由表入裏,或內傷久病耗損陰陽,屬《傷寒論》六經辨證體系。
二、虛寒證的統稱
陰病亦泛指一切虛性、寒性病證,與陽病(實熱證)相對。其病理核心在於:
- 陰盛陽衰:體內陰氣偏勝,陽氣不足,如畏寒肢冷、舌淡苔白、脈沉遲等。
- 氣血津液虧虛:如血虛致面色蒼白、心悸;陰虛生內熱時屬「虛熱」,但仍歸陰病範疇(如骨蒸潮熱)。
- 臟腑虛寒:如腎陽虛之水腫、五更瀉;肺陽虛之咳喘痰稀等。
此類病證多因稟賦不足、勞倦內傷,或過服寒涼藥物,導致機體溫煦、推動功能減弱,宜以溫補、益氣、養血等法治之。
理論淵源
陰病概念源自《內經》「陽病治陰,陰病治陽」的平衡思想,並在《傷寒雜病論》中深化為辨證綱領。其本質為「陰陽失調」的具體表現,臨床須結合八綱、氣血津液辨證,細察病位與病性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