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病候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病候

病候為中醫學之重要名詞,泛指疾病所表現於外的各種現象,與西醫之「Sign」概念相近,包含症狀體徵兩大範疇。凡疾病顯現於患者主觀感受或醫者察覺之客觀表現,皆可歸於病候之列,為診斷與辨證之基礎依據。

定義與範疇

症狀

症狀屬患者主觀感知之異常,如頭痛、眩暈、口苦、心悸等,需透過患者自述方能得知。中醫強調「司外揣內」,症狀為內在病機之外在反映,例如「口苦」多與肝膽濕熱相關,「心悸」則可能提示心氣不足或痰火擾心。

體徵

體徵為醫者可客觀觀察或觸及之異常表現,如面色蒼白、舌苔厚膩、脈象沉遲、皮膚斑疹等。中醫診法之「望、聞、問、切」所獲資訊,多屬體徵範疇。例如:

  • 望診:目赤腫痛(肝火上炎)、唇色淡白(氣血虧虛)。
  • 切診:脈弦(肝氣鬱滯)、腹部脹滿拒按(實證積滯)。

病候與辨證關係

中醫診療核心在於「辨證論治」,而病候為辨證之直接依據。不同證型常呈現特定病候組合,例如:

  • 風寒表證:惡寒重、發熱輕、無汗、脈浮緊。
  • 陰虛內熱:潮熱盜汗、五心煩熱、舌紅少苔。

病候亦反映疾病之病位(如咳嗽屬肺、脅痛屬肝)與病性(如寒、熱、虛、實),為「八綱辨證」「臟腑辨證」等理論之實踐基礎。

古典文獻論述

歷代醫籍對病候記載甚詳,如:

  • 《黃帝內經》:提出「有諸內者,必形諸外」,強調病候與體內病變之對應。
  • 《傷寒論》:以「脈證並治」為綱,如「太陽病,發熱汗出,惡風脈緩者,名為中風」條文,明確病候與證治關聯。

綜言之,病候為中醫學連結理論與臨床之樞紐,透過系統性分析其特徵與演變,可推求病機、確立治則,體現中醫「整體審察」之診療特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