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症候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中醫「症候」概念詳析
在中醫學理中,「症候」是由一系列相關「症狀」與「體徵」所構成的病理狀態綜合體現,反映疾病某一階段的本質特徵。與西醫的「Syndrome」(症候群)概念相類,但中醫症候更強調「辨證論治」的動態辨識過程,是連接症狀與證型的關鍵環節。
症候的構成與特點
症候的形成基於「四診合參」,通過望、聞、問、切蒐集臨床表現,其特點如下:
-
複合性:單一症狀無法構成症候,需多種症狀相互關聯。
- 例:外感表證的症候包含「發熱、惡寒、頭痛、脈浮」等症狀群,反映邪氣侵襲體表。
- 例:裡實熱證則以「壯熱、煩渴、舌紅苔黃、便秘」為特徵,顯示陽明腑實或氣分熱盛。
-
動態性:症候隨病情演變而轉化。
- 如:溫病發展中,從衛分證(惡寒發熱)到氣分證(高熱煩渴),症候結構隨之改變。
-
病機指向性:症候直接對應特定病機。
- 例:中風「閉證」表現為「牙關緊閉、面赤氣粗、痰壅握固、脈弦滑」,乃肝陽化風、痰火內閉;「脫證」見「肢厥汗冷、口開手撒、脈微欲絕」,為元陽暴脫、正氣潰散。
症候與證型的關係
症候是辨證的基礎,但不等同於「證型」。證型(如「脾氣虛證」「肝腎陰虛證」)是對症候的更高階歸納,含病因、病位、病性等要素。例如:
- 「眩暈、耳鳴、腰膝痠軟、舌紅少苔、脈細數」為肝腎陰虛的症候群,其證型則需結合病程與體質判斷。
經典症候舉隅
-
少陽病症候(《傷寒論》)
- 往來寒熱、胸脇苦滿、默默不欲飲食、心煩喜嘔、脈弦,反映邪踞半表半裡,樞機不利。
-
血瘀症候
- 刺痛拒按、面色黧黑、舌質紫黯、脈澀,共通病機為脈絡瘀阻,可見於痛經、癥積等病。
-
濕溫症候(《溫病條辨》)
- 身熱不揚、胸悶脘痞、苔膩脈濡,標示濕熱交蒸、纏綿氣分。
症候的臨床意義
中醫透過症候辨析「病機之本」,如「同病異治」與「異病同治」皆基於症候差異。例如:
- 同為咳嗽,症候見「痰稀白、畏寒」者屬寒咳,「痰黃稠、咽痛」者屬熱咳,治法迥異;
- 不同疾病(如失眠與眩暈)若均見「心悸、舌淡」的症候,可能同屬「心脾兩虛」,均可用歸脾湯加減。
症候分析貫穿中醫診療全程,體現「司外揣內」的思維,是連結理論與臨床的核心樞紐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