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時病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時病概論
時病,又稱「時令病」,指因應四時氣候變化而發生的季節性疾病。其發病與六淫(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)之氣及節令特性緊密相關,中醫認為「天人相應」,人體氣血陰陽隨自然環境波動,若調攝不當或正氣不足,外邪易乘虛而入,形成具時令特徵之疾。
時病與四時對應關係
春季時病
春季屬木,主風,陽氣升發,易生風熱之邪。常見疾病包括:
- 春溫:伏寒化溫,發於春季,症見高熱、口渴、心煩。
- 風溫:風熱犯肺,初起發熱惡風、咳嗽、脈浮數。
- 溫毒:熱毒熾盛,可見頭面腫痛、咽喉潰爛(如痄腮、大頭瘟)。
- 傷風:風邪襲表,鼻塞流涕、頭痛惡風。
夏季時病
夏季屬火,主暑濕,氣候炎熱多雨,易傷津耗氣。常見疾病包括:
- 泄瀉:暑濕困脾,水穀不化,便下清稀。
- 痢疾:濕熱壅滯腸道,腹痛裏急後重、下痢赤白。
- 中暑:暑邪直中,分陰暑(寒濕內阻)與陽暑(熱盛傷津)。
- 暑溫:暑熱熾盛,高熱煩渴,甚則神昏痙厥(如暑風)。
- 疰夏:暑濕傷脾,長夏常見身倦納呆、低熱纏綿。
秋季時病
秋季屬金,主燥,氣候由濕轉乾,易傷肺衛。常見疾病包括:
- 瘧疾:風寒暑濕伏於半表半裏,寒熱往來、發作有時。
- 濕溫:夏秋之交濕熱蘊結,身熱不揚、胸痞苔膩。
- 秋燥:分溫燥(初秋風熱)與涼燥(深秋風寒),症見乾咳少痰、鼻咽乾燥。
冬季時病
冬季屬水,主寒,陽氣內藏,易傷於寒邪。常見疾病包括:
- 傷寒:寒邪直中太陽經,惡寒無汗、頭項強痛。
- 冬溫:冬季應寒反溫,風熱襲肺,類似風溫而發於冬令。
時病之病機特點
- 外邪引動:六淫隨節氣偏盛而侵襲人體,如春多風、夏多暑濕。
- 伏邪內發:部分時病為邪氣伏藏體內,遇時令誘發(如春溫、伏暑)。
- 氣血應變失調:人體未能適應節氣轉換,營衛失和而病。
治療原則
時病治法須順應時氣,如「春夏養陽,秋冬養陰」。具體辨證時,需結合五運六氣與患者體質,如:
- 風溫用辛涼解表(銀翹散);
- 暑濕瀉泄宜芳香化濕(藿香正氣散);
- 秋燥當潤燥生津(桑杏湯或杏蘇散)。
時病學說體現中醫「因時制宜」的核心思想,不僅指導臨床辨治,亦涵蓋養生防病之智慧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