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痘爛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痘爛
痘爛為中醫病證名,指痘疹潰爛之證候,載於《醫宗金鑒·外科心法要訣》卷七十六。此證多因痘毒熾盛,蘊結肌膚,或外邪侵襲,繼發感染所致。
病因病機
痘瘡本為外感時邪,內蘊濕熱,若正氣不足,或調護失宜,則毒邪不得透發,反鬱於肌腠,腐蝕血肉,遂致痘疹潰破,膿水浸淫。其病機關鍵在於「熱毒壅滯,血肉腐敗」,輕者局部潰爛,重者蔓延周身,甚則傷及氣血。
臨床表現
患處可見痘疹破潰,瘡面糜爛,膿血交雜,滲液淋漓,周圍皮膚或紅腫焮熱。若毒邪深重,可伴見身熱煩渴、舌紅苔黃膩、脈滑數等熱象;若遷延不癒,則氣血耗傷,瘡色晦暗,膿水清稀。
治法
-
外治:
- 濕敷法:取茶葉適量,以沸水浸泡,待溫涼後以紗布蘸取敷於患處,取其清熱解毒、收濕斡瘡之效。茶葉性涼,味苦甘,能解熱毒、消腫痛,尤宜於痘瘡潰爛初期。
- 藥膏外塗:可選用黃連膏、紫草膏等清熱涼血、生肌斡瘡之品,薄塗患處以助癒合。
-
內治:
- 熱毒熾盛:治宜清熱解毒、涼血化濕,方用黃連解毒湯合五味消毒飲加減,藥如黃連、黃芩、金銀花、蒲公英等。
- 氣血兩傷:若潰爛日久,膿水清稀,宜益氣托毒、生肌斡瘡,方選托裡消毒散,配伍黃耆、當歸、白芷等。
古籍考據
《醫宗金鑒》指出,痘爛多因「毒火燔灼,肌膚失養」,強調外治與內調並重。此外,《瘡瘍經驗全書》亦載:「痘瘡潰爛,膿血浸淫,急宜解毒收濕,遲則氣血俱虛。」可見歷代醫家對此證之重視。
補充說明
中醫認為,痘爛與整體氣血盛衰、臟腑功能密切相關。治療時需辨明虛實,實者瀉其毒火,虛者扶正祛邪,外治法則注重保持瘡面潔淨,避免邪毒深陷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