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藥罐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藥罐,又稱藥罐療法,乃中醫外治法中拔罐技術之特殊形式,有別於傳統火罐或氣罐之操作,其巧妙結合中藥藥性與拔罐之物理刺激,形成獨具特色之治療手段。

此療法起源於古代醫家對拔罐器材之改良,尤以竹罐為典型器具。匠人選取質地堅韌之竹節,經特殊工藝製成杯狀容器,管壁厚度需均勻適中,以承受煮沸而不裂。在藥材選擇上,多採用活血化瘀類藥材,如當歸、紅花、丹參之屬,或祛風除濕之羌活、獨活、防風等。亦有醫家根據「同氣相求」理論,針對不同證候配製專方,如風寒證用辛溫解表藥,熱證則選清熱涼血之品。

操作技法頗為考究:先將配伍完善之中藥湯劑煎煮至沸騰,繼而投入竹罐共同熬煮。此過程不僅使竹罐充分吸附藥液成分,更令藥性滲透竹質纖維。待竹罐內外飽蘊藥氣後,以鑷子迅速夾出,術者需熟練掌握「趁熱閃拔」之訣竅──於罐體溫度攝氏四十五度左右時,快速扣於經穴之上。此時藥力借熱力蒸騰,循腧穴直達經絡;竹罐負壓所產生的吸拔之力,復使局部氣血聚集,形成藥氣滲透與物理刺激之雙重效應。

《醫宗金鑑·外科心法要訣》曾載:「藥罐者,取其溫通之力」,此療法尤善治痺証。當藥氣隨熱力深入肌腠,可收溫經散寒、舒筋活絡之效。對於風寒濕邪阻絡所致之肩凝、腰腿痛,或氣滯血瘀之頑固痹痛,透過藥罐局部作用,往往能達「通則不痛」之效。現代研究亦發現,此法能促進局部微循環,加速代謝產物清除,與中醫「去菀陳莝」之理不謀而合。

臨床運用時,醫者須詳辨證候,靈活調整藥液配方。如治寒濕腰痛,常佐以附子、肉桂等大辛大熱之品;若屬濕熱蘊結,則可加黃柏、蒼朮等清熱燥濕藥。更可配合經絡理論,循經取穴,如足太陽膀胱經之背俞穴,或阿是穴等特定部位施治,使藥性直達病所。

此古法今用之際,尚需注重藥罐溫度控制及操作火候,方能兼取其溫熱效應與藥療作用,體現中醫外治「內病外治,外病內治」之整體觀。其獨特處在於融合藥、熱、罐三者之效,展現中醫療法「雜合以治」的特有智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