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天灸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天灸法詳解

天灸,又稱「發泡灸」或「藥物灸」,為中醫外治法之一,屬「灸療」範疇。其法不用艾火,而以特定藥物直接敷貼穴位,通過藥物對皮膚的強烈刺激,引發局部充血、水泡,進而激發經氣、調動臟腑功能,達到防治疾病之效。

一、天灸源流與理論基礎
天灸理論源自《黃帝內經》「刺灸燔炳」之法,晉代《肘後方》已有「治瘧疾寒熱,搗毛茛敷寸口」之記載。中醫認為,天灸通過以下機理發揮作用:

  1. 以藥代針:藥物透過腧穴刺激,循經絡內傳,調整陰陽氣血。
  2. 發泡引邪:水泡形成可視為「泄毒外出」之象,尤適於痰濕、寒邪膠著之證。
  3. 溫通效應:毛茛等辛溫烈藥,能破陰凝、散風寒,契合「寒者熱之」治則。

二、常用藥物與配伍
天灸選藥多具辛香走竄、毒性劇烈之性,傳統以毛茛科植物為主:

  • 毛茛(又名老虎腳爪草):辛溫有毒,擅祛風濕、消瘧塊,為治瘧疾要藥。
  • 石龍芮:苦辛平,能化瘀通絡,常用於關節拘急。
  • 鐵線蓮:辛鹹溫,專攻風濕痹痛,尤宜下肢冷痛。
  • 鐵腳威靈仙:辛鹹溫,長於消骨鯁、通十二經,與毛茛配伍可增透達之力。
    註:藥材須鮮用,因乾品藥性揮發,刺激性不足。

三、操作技法與細節

  1. 製藥:取新鮮全草洗淨,石臼搗爛至糊狀,保留汁液,置酒杯(杯口直徑約同4厘米)中輕鋪,鬆而不壓,以存藥氣。
  2. 選穴
    • 瘧疾:敷貼內關或大椎穴,截瘧於半表半裡。
    • 哮喘:取肺俞、膻中,宣肺豁痰。
    • 關節痛:局部阿是穴配陽陵泉,通利筋脈。
  3. 敷貼:藥厚約0.5厘米,覆紗布固定,約1小時後皮膚灼痛起泡,即去藥。水泡大者以消毒針刺破,外覆無菌紗布,切忌油性敷料(如凡士林),以免阻滯藥性外發。

四、臨床應用舉隅
天灸尤擅治「沉痾痼疾」,如:

  • 哮喘(冷哮):三伏天施灸,借天氣陽氣助藥力,溫化肺中寒飲。
  • 鶴膝風(膝關節腫大):威靈仙配毛茛敷膝眼穴,散寒去瘀。
  • 瘧疾(間日瘧):發作前2小時敷貼,可抑瘧邪往來之勢。

五、學術特色
天灸繼承「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」思想,其效關鍵在於:

  1. 穴位激發:藥物與經穴疊加,產生「1+1>2」效應。
  2. 瘢痕作用:水泡消退後局部形成微小瘢痕,持續刺激經氣,類似「埋線」效應。
  3. 季節聯動:古常於三伏、三九天施術,順應「天人相應」規律,此為「時間醫學」雛形。

此術體現中醫「以毒攻毒」「從外治內」之智慧,至今仍為針灸科特色療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