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藥物艾卷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藥物艾卷

藥物艾卷為中醫外治法之一,乃將艾絨與特定藥材粉末混合後捲製而成,形似細長圓柱,直徑約1公分。此療法融合「艾灸」與「藥效」雙重作用,透過燃燒生熱,使藥性隨溫通之力滲透經絡穴位,達祛寒除濕、行氣活血之效。

傳統藥物艾卷分類

  1. 太乙神針
    源於清代《太乙神針備急灸法》,配方考究,含人參、參三七、肉桂、乳香、沒藥、麝香等十六味藥材,兼補益與疏通之功。人參大補元氣;參三七散瘀定痛;肉桂溫腎助陽;乳香、沒藥活血行氣;麝香開竅通絡,諸藥協同,適用於氣血虛弱兼寒濕痺症。
  2. 雷火神針
    記載於《本草綱目》,以沉香、木香、乳香、麝香等七味藥為主。沉香降氣溫中,木香理氣止痛,乳香活血伸筋,麝香穿透力強,共奏溫散寒邪、通絡止痛之效,尤善治風寒濕邪所致關節拘攣、痛症。

臨床應用與原理

藥物艾卷沿用「隔布灸」法:點燃一端,外裹數層棉布,趁熱按熨患處或穴位(如足三里、命門、阿是穴等)。其熱力溫煦配合藥性透達,可激發經氣、驅散寒濕,對風濕性關節炎、寒性腰痛、虛寒腹痛等頗具效果。

發展與改良

傳統配方因含麝香等名貴藥材,成本較高。現代中醫或嘗試以芳香開竅藥如冰片替代麝香,或以當歸、川芎等平價活血藥調整組方,既保留療效,亦降低製備成本,符合「簡、便、驗、廉」之原則,使此療法更便於推廣。

中醫理論依據

《黃帝內經》云:「針所不為,灸之所宜。」藥物艾卷兼備「灸法」溫通經脈與「藥物」定向調理之長,尤適宜寒證、虛證及經絡瘀滯之疾。其藥氣隨艾熱入裏,能直達病所,體現中醫「內病外治」與「天人相應」之整體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