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靈龜飛騰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靈龜飛騰,又稱「靈龜八法」或「飛騰八法」,為中醫針灸學中一種結合時間與空間的獨特取穴理論。此學說根源於《黃帝內經》「天人相應」思想,後經金元時期醫家發展完善,主要運用奇經八脈的八個交會穴(公孫、內關、臨泣、外關、申脈、後谿、列缺、照海),配合干支曆法推算時辰與穴位的對應關係。
其核心原理建立在「納甲法」與「奇經納卦」的基礎上,將每日十二時辰的天干地支轉化為數字,通過特定算式(如:日干+日支+時干+時支÷9或6取餘數)得出當刻對應的「開穴」。其中主穴取奇經八脈與十二正經相交的八脈交會穴,配穴則依「夫妻」「男女」「主客」等配穴原則選取相應經脈穴位。例如甲己日戌時,依公式計算得「5」對應照海穴,配列缺穴,共調陰蹻脈與任脈。
此法體現了「子午流注」的時間醫學觀,認為人體氣血隨日月運行呈週期性變化。臨床應用時,需結合五運六氣推演當年節氣特點,如壬午年火運太過,飛騰法取穴可側重調理心包經與三焦經。雖有明代《針灸大全》記載「一日取六十六穴之法片刻見功」,但實際操作需辨證配合病穴,如痰濕證加豐隆,血瘀證配血海。
學術界對此法的評價呈現兩極:支持者認為其符合《靈樞·衛氣行》「謹候其時,病可與期」的治療時機論;批評者則指出,元代《標幽賦》已警示「望不補而晦不瀉,弦不奪而朔不濟」,過度機械化運用可能違背辨證論治原則。現代研究發現,此法開穴時段相應穴位皮膚電阻會產生規律性波動,暗示其可能具有生物時間節律的科學內涵。
作為傳統時間針法的代表性技術,靈龜飛騰與「子午流注納子法」「養子時刻注穴法」共同構成中醫時空治療學的三大體系。其價值不僅在於穴位配伍,更在於建立了一套將天文曆法、陰陽五行與經穴功效相統一的動態治療模型,值得從生物節律學與時間藥理學角度深化探索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