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子午流注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子午流注探微:中醫時間針灸學之精髓
子午流注,乃中醫針灸學中獨具時空觀的取穴理論,肇基於《黃帝內經》「天人相應」思想,成熟於金元時期,以十二經脈之五俞穴為核心,結合干支曆法,推演經脈氣血隨時間盛衰開闔之律,從而擇時施治。此學說深植於古典哲學陰陽五行、天干地支之體系,體現中醫「因時制宜」的治療智慧。
理論淵源:天文曆法與經氣周流
「子午」喻時空之軸,子為夜半陰極陽生之時,午為日中午極陰始之刻;「流注」言氣血如水流灌注,循環往復。古人觀天象運行,將一日分十二時辰,對應地支(子、丑、寅至亥),又配以十天干(甲、乙、丙至癸)紀年、月、日、時。人體十二經脈之氣血,依時序流注於相應經穴,呈現「潮汐式」波動,此即《靈樞・營衛生會》「營衛之行,不失其常」之理。
操作核心:五俞穴與納甲納子法
子午流注取穴以十二經脈之「五俞穴」(井、滎、俞、經、合)為主體,共66穴(含陰經以「俞」代「原」之例)。其運用分兩大體系:
- 納甲法(日干取穴):
按日干(甲、乙等)搭配經脈(如甲日膽經主氣),並依「陽日陽時開陽穴,陰日陰時開陰穴」原則,選用特定五俞穴。如甲日戌時(19-21點),足少陽膽經氣旺,可刺足竅陰(井穴)。此法重「值日經」與「合日互用」之妙。 - 納子法(時辰配經):
直接依十二時辰對應經脈氣血盛衰,如寅時(3-5點)肺經當令,可刺肺經太淵(俞穴)。另可補母瀉子,如肺實證於寅時瀉尺澤(合穴,水穴剋肺金)。
學理依據:氣血週期與開闔樞機
《難經・二十三難》謂「經脈者,行血氣,營陰陽」,子午流註以「開、闔、樞」理論闡釋穴位的時效性。氣血流注經穴如門戶開閉,如卯時大腸經「開穴」合谷,其時刺之可調腸腑;過時則氣血轉注他經,原穴效用減。元代滑伯仁《十四經發揮》進一步將流注與衛氣循行結合,深化時間醫學內涵。
臨床價值與學術反思
子午流注歷代沿用於急症(如牙痛辰刺合谷)、頑疾調理,明代《針灸大成》載其「擇時下穴,如船遇順風」。然其效驗受質疑處,在於干支推算之繁複,與現代生活節律脫節,且缺乏大樣本實證。近世有學者主張簡化為「十二時辰取穴」,或結合電生理研究氣穴時間敏感性,試圖連結傳統與科學。
此學說終究彰顯中醫「治未病」之先見——順應自然節律以調和人體氣機,其哲學高度仍為當代時間醫學所借鑒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