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痘癩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痘癩

痘癩,又稱「痘風瘡」,為中醫病名,屬小兒痧痘(如麻疹、天花等)後續發之皮膚瘡瘍,見載於《醫宗金鑒·外科心法要訣》卷七十六。此症多因痘疹餘毒未清,或風熱濕邪外襲,鬱於肌膚所致,臨床以皮膚潰爛、瘙癢滲液為特徵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痘癩之發,與以下因素相關:

  1. 餘毒蘊結:痧痘雖癒,然熱毒未盡,留滯血分,鬱於肌腠,化腐成瘡。
  2. 風濕相搏:小兒腠理疏鬆,若調護失宜,風濕之邪乘虛侵入,與內熱相合,發為瘙登潰爛。
  3. 氣血失和:痘後氣血虧虛,營衛不固,肌膚失養,易受外邪侵擾,久則生瘡。

臨床表現

痘癩初起可見患處皮膚潮紅,繼而生丘疹、水皰,破後糜爛流黃水,結痂後反覆發作,伴劇烈瘙癢。若風熱偏盛,則瘡面紅腫灼痛;濕重者,滲液黏稠,纏綿難癒。《醫宗金鑒》描述其「痘癩如癬,破流脂水,浸淫成片」,多發於頭面、四肢等暴露部位。

辨證分型

  1. 風熱型:瘡色鮮紅,灼熱癢痛,舌紅苔薄黃,脈浮數。治宜疏風清熱,方用消風散加減。
  2. 濕毒型:瘡面糜爛,黃水淋漓,舌苔黃膩,脈滑數。治宜清熱利濕,方選萆薢滲濕湯
  3. 血虛風燥型:病程日久,皮膚乾燥脫屑,舌淡紅,脈細。治宜養血潤燥,方用當歸飲子

古籍論述

《醫宗金鑒》指出:「痘風瘡,由痘後遇風所致,宜內服荊防敗毒散,外塗青黛散。」強調內外合治,祛風解毒為要。清代《瘍醫大全》進一步補充,此症「須分虛實」,實證多因毒火未清,虛證則責之氣血兩虧,治法迥異。

外治方法

傳統中醫外治注重清熱斂瘡,常用:

  • 青黛散:青黛、黃柏研末,麻油調敷,適用於滲液明顯者。
  • 黃連膏:黃連、當歸、黃蠟製膏,塗於瘡面,可清熱解毒。
  • 苦參湯:煎湯外洗,祛風除濕止癢。

痘癩一症,雖屬痘疹餘患,然其病機涉及風、濕、熱、毒交織,治療需辨明標本虛實,結合內服外治,方可收效。